胡恃珲最新的变化是开始蓄起的络腮胡,有点像PPT投影中的切·格瓦拉,他说,那是从不久前太美组织的一次前往古巴“时光倒流,重回1978”的主题旅行后开始留的。
“很多40多岁的人都怀念1978年前那种虽然贫穷着,但是集体快乐着的生活,同去的人中,竟然有人在古巴失声痛哭。”关于太美的话题,就是从这段“古巴之行”开始,他用“文化+梦想”概括了这家公司对于商业模式的创想。
几个大腕一场戏
两年前,胡恃珲与郭明、梁冬三个“心有戚戚焉”的男人走到了一起,创办这家名叫“太美”的全球主题旅行俱乐部,而在此之前,他们都不能说不成功。
胡恃珲,投资高手,曾掌控过多家公司上市;郭明,旅游业无人不晓的风云人物;梁冬,原百度副总裁,曾经的凤凰“名嘴”。这三个在各自领域风光无限的中年男人,有着一个共同的爱好:酷爱旅游,他们都想在辽阔无边的自然大美中追逐自由,设计自己“太美”的人生记忆,于是便有了“太美”。
也正是这三个男人,让太美从一出生便具备了其它公司不具备的明星效应。随着万通的冯仑、阿里巴巴的马云、汉能投资的陈宏、腾迅创始人之一的曾李青等大腕纷纷成为太美投资团队中的一员,人们更加好奇这家公司。
在太美的网站上,其中“对话建筑·迪拜柒宗最”专题,冯仑和他夫人荡秋千的照片占了半屏,配文是“两个童真的孩子,心情飞上了天”。而在不丹的灵修主题的照片中,看到了马云的身影。显然,除了投资人身份,他们看上去更是太美的消费者以及太美形象和品质的代言人。
“如果公司与你的消费者形成了一个共有的体系,那么你的力量就会很强大。”这是胡恃珲在不同场合经常说的一句话,言外之意,跟众多大腕们捆绑后,能量会呈几何级提升。
投资太美之后,冯仑经常会把这家“小有意思”的公司挂在嘴上,和夫人的那次迪拜之行,同行的其他6人也都是地产界的领头人,他们在迪拜的行游主题围绕建筑展开:考察经典项目;观看房屋建设以及进行中的建设,了解每一个项目的完工时间与价钱;体验由古代阿拉伯商人用泥建造并设有降温风塔的风塔大泥屋等等。
去年春节,冯仑又跟太美发起了“南极腹地之旅”—20人,团费20万。后来报名人数已经超过限定人数,胡恃珲不得不花精力挑选出了“最佳阵容”,“简单说来,就是这个小团体里不可能把做手机的老大老二放在一起,但是会把做手机和做移动的放在一起,希望通过搭配组合使行程更有趣。”
从“俱”到“聚”
很多时候,太美就通过对参与者如此精心的策划和安排,让旅行赋予了更多的社交功能和商务价值,比如促成生意,比如通过对旅行主题设计让更多有共同志趣的人一起出行。太美就组织过一些球友去英国的温布尔登看网球比赛,还有几位喜欢踢足球的朋友一路看英超、德甲、西甲等。
每一次出行之前,太美都会让报名者填写复杂的表格,涉及对旅行的期望,自己的各方面爱好等,然后再通过这些进行选择和搭配,尽量把那种能创造共同话题、有共同爱好的人放在一起。
在胡恃珲看来,这就是太美跟其它旅行社的最大区别—太美关心消费者“和谁旅游”远比路上吃什么来得重要,一场旅行下来,大家不仅成为朋友,还很有可能成为生意上的伙伴。
这种俱乐部式的主题旅游,让参与者有种“人以群分”的自然好感。这些人在经济上门槛上层次相当,住宿酒店、餐饮、购物等等步调都会基本一致。另外,因为兴趣主题先行,也不会担心跟团友三句都聊不到一起的尴尬。对他们来说,这种旅游更像是趣味相投的一帮人在搞一个移动的沙龙。
于是,有人说太美更像是俱乐部中的搜索引擎,用某个特定的主题将分散在一个大圈子里的人又汇聚成各种各样的小圈子。太美的会员就是通过各种主题旅行的相聚、分享,再共同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圈子。这就是胡恃珲所说的“和谁旅游”比“要比去哪里游、住什么酒店、玩哪些景点”更加重要。
从某种程度上,太美看上去像是个精英俱乐部,它通过充满创意的旅行这样一种产品把一些人聚在了一起,它不同于传统俱乐部的地方在于,传统的俱乐部无论何种领域展开服务,都有一种先天的局限:凝聚力与规模的矛盾。规模越大的俱乐部,会员之间的互动性、亲密性必然越低,凝聚力也就越低;反之,凝聚力越强的俱乐部,其规模必然受到制约,这一直是传统俱乐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