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我国的区域经济差距,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文章在讨论其现状和变化趋势,并提出不少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政策建议。我们似乎会无意识地感觉到,区域经济差距不是个好东西,应该彻底地加以消除。用一句三十多年前曾家喻户晓的政治口号来讲的话,就是要消灭城乡差别即区域经济的差距。
难道说,区域经济的差距真的就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吗?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我觉得,正确地认识区域经济差距的功与罪,有利于科学地评价区域经济差距的现状,制定实事求是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当然,评说某一事物的好坏,如同议论某个伟人的功过,众说纷纭,不一而论。其中涉及到不少价值观判断的问题,无法避免受评说者的主观好恶的影响。这里只想提供一些评说的观点,以期抛转引玉的作用。
我以为,区域经济的差距是功罪并存的。首先来看看人们比较熟悉的区域经济差距的“罪过”的方面。一般来讲,区域经济的差距太大,会引起区域之间大量的人口流动。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较落后地区的人口流向较发达的地区。大量的人口流出使较落后地区失去许多青壮年劳动力,农业及其他地方产业的发展会停滞,地方政府的税收会减少,区域经济有可能出现衰退。另一方面,大量的人口流入较发达地区又会给这些地区带来居住、交通、就业等方面的巨大压力,使较发达地区的人口和产业更加密集和拥挤不堪。
更重要的是,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会引起民众的不公平感,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再具体点说,就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的加剧。其最坏的局面就是不同地区之间的对立乃至国家社稷的分裂。从这些惊心动魄的结局来看,区域经济的差距的确需要加以高度重视,必要的时候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控制。
然而,区域经济的差距有这么多的“罪过”,并不意味着它就没有一点“功劳”了。第一,区域经济的差距具有刺激区域之间的竞争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区域经济之间一旦有了明显的差距,较落后地区就会发奋图强,赶超先进。同时,较发达的地区也会再接再厉,保持领先。这种竞争的意识在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下,会变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我们知道,现在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改革工资制度,引进年薪制或者把工资奖金与企业员工的工作成绩紧密挂钩。其用意就是想通过拉开企业员工的收入差距来刺激工作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增加企业盈利的目的。这个道理是与区域经济差距的作用一样的。
其次,区域差距所引起的从较落后地区向较发达地区的人口流动,也能给不同的地区带来不同的好处。比如,在较落后的地区,人口及劳动力的流出将有利于其剩余劳动力问题的解决。同时,流向较发达地区的人们又可以为故乡带回来有利于故乡经济发展的资金、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化的思想。另一方面,在较发达的地区,人口及劳动力的流入也有利于改善劳动力相对不足的状况,为城市基本建设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更重要的是,人口及劳动力的流入可以增加这些地区的人力资本的多样化和相互交流。这种多样化和相互交流,被现代经济学认为是知识创造和科技革新的根本源泉!
因此,区域经济的差距并非“有百害而无一利”,而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事实上,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经济发展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的观点,就是对区域经济差距的积极作用的灵活运用。如果我们那时还是一味强调区域经济差距的负面影响,坚持要首先消灭差别的路线和政策的话,我们就没有现在的经济高速增长的现实了。
(参考文献) 郑小平著《区域政策的理论和实践》(第五章、区域发展和区域差距的理论)、(日本)大学教育出版社、2001年。(日语专著)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