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大城市发展框架,为产业发展拓展空间
记者:一提起衡水,人们常用“不靠山、不临海、自然资源匮乏”来评价,在这种市情之下,衡水如何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委全会精神,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陈贵:资源也好,优势也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在我眼中,衡水到处都是优势,到处都是资源。特别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生态、环境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生态就是最大的吸引力,环境就是最大的竞争力。我们认为,衡水最大的优势就是水,最亮的名片就是湖,最好的资源就是水资源。基于这种认识,衡水提出做足“水”、“湖”文章,打造“水市湖城”,目的就在于靠城市建设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记者:多年来,衡水一直在围绕衡水湖做文章,目前提出的“水市湖城”战略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
陈贵:一个地方的资源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发展战略,左右着发展方向,影响着发展路径。衡水的优势从微观讲是“水”,从宏观讲就是“环境”。打造“水市湖城”,就是要通过做好衡水湖“水”的文章,提升衡水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从而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营造洼地、抢占高地,借助地缘、聚集人缘,做活水源、激活财源,进而为衡水科学发展和超常发展打造新的空间。
记者:衡水如何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为产业发展拓展空间?
陈贵:“水市湖城”战略提出,主城区跨过滏阳河,靠近衡水湖向南发展,从而拉大了城市的框架,也为产业发展拓展了空间。眼下,衡水正在大力打造“一湖两城六组团”,把桃城和冀州作为一个城市来整体规划,并建设衡水湖周边的六个产业功能区。近期以衡水湖为中心形成桃城、冀州、枣强、武邑联动发展的生态型城市和九个产业功能区,远期形成桃城区、冀州、枣强、武邑、深州协调发展的大衡水区域空间布局和十二个现代产业功能区,力争实现湖城一体化、水业一体化、城乡一体化。
加速推进“健康产业”,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
记者:作为欠发达地区,衡水面临着“补课”与“赶超”的双重压力,要实现自身发展的突围,有什么科学路径?
陈贵:愈是落后地区愈要走科学发展之路。在我国许多城市中,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已经与第二产业大致持平。在经济发达地区,第三产业的比重甚至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但衡水经济的最大问题,不仅仅是工业化水平低,而且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一产比重偏高,二产水平低,三产不发达。在这种情况下,衡水要巩固和发展当前企稳向好的势头,必须要有科学的发展路径。为此,我们提出大力推进一、二产业发展的同时,加速推进“健康产业”的发展,力争实现产业发展格局由“二三一”型向“三二一”型转变。
记者:衡水发展休闲旅游业得天独厚,依托“水市湖城”推进“健康产业”到底从哪些方面入手?
陈贵:打造休闲健康产业,主要通过引进高档生态、健康服务业,建设高档别墅区,整合延伸相关资源,形成错落分布、各具特色的生态健康产业聚集区。具体包括发展亲水休闲产业,打造“西西湿地公园”、大型水上游乐园等;发展文化休闲产业,精心打造董仲舒纪念馆、世界内画艺术博物馆等“十馆一中心一剧院”;发展农业休闲产业,集中建设30个农业生态休闲基地;发展运动休闲产业,建设休闲球场、四季垂钓园等基础设施;发展理疗休闲产业,开发利用衡水湖丰富的地热资源,发展温泉洗浴和疗养项目。
记者:衡水目前的城市建设,如何更好地为发展“健康产业”服务?
陈贵:衡水城建最大的变化,就是由以道路为轴发展,变为以河系为轴发展,形成“水网路网并重”,提升城市承载力。在衡水湖周边及主城区内外,开挖整治18个湖泊、30条河流,形成“湖河相连,水系相通、湖城一体、水色活城”的现代生态城市景观。在抓好水网的基础上,按照路顺河走、河绕路流的原则,建设提升市区、湖区18条道路,并着手新建和改建50座风格各异的桥梁,真正形成水陆双通的生态城市格局。
以项目建设检验干部作风、能力,促进执行力新提高
记者:目前衡水市各项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有没有信心保障全年任务的完成?
陈贵:今年上半年,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4%,列全省第一位。我们感到,科学超常发展,事在人为,业在人创。今年以来,我们共邀请有关专家到衡水作辅导报告150多次,100多名干部被派到省内先进地区和港口以及沿海发达地区挂职锻炼。这些举措,使广大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理念,转变作风,为科学发展、超常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也为完成全年任务提供了保障。
记者:全市项目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呈现出数量、质量“双提高”的好局面。那么我们用什么制度来保障这种速度?
陈贵:我们把项目建设当作检验干部作风和能力的舞台。在市级领导干部中实行“三包一推一引一联”(分包一个县市区、一个骨干企业、一个重点项目,谋划推进一个重大前期项目,引进一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计划外新项目,联系一个村)工作责任制,并成立了27个由市级领导任指挥长的工程指挥部。制定了对县市区和市直部门的量化考核办法,明确了工作标准和量化要求。
记者:当前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如何激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发挥作用?
陈贵:千重工作重在基层,所有工作先抓基础。我们要以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针对当前基层组织建设的新特点、新要求,在农村推行以“双向建制、双重管理、双向培养、双型培育、双带互动”为主要内容的“五双”建设,使农村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不断适应新形势、转换新角色、发挥新作用。在城市社区,全面创新党建工作体制机制,让党建工作成为群众满意的“放心工程”。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