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着力抓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强发展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为此,要正确把握和处理五个关系:一是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的关系。既要通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结构调整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又要通过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使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结构调整必须全国一盘棋,使局部成为全局有机协调的组成部分,防止出现局部结构“合理”而整体结构恶化的结果。三是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动结构调整。四是近期与长远的关系。既要有效缓解近期突出矛盾,更要立足长远,着力解决深层次问题,使近期调整有利于促进长远结构优化。五是国内与国际的关系。既立足国内实际和自身优势,又要树立全球视野,瞄准国际产业发展和世界经济结构演变的方向,推动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调整需求结构,在保持投资适度增长和稳定外需的同时,着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从我国情况看,调整需求结构的关键在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的根本在于扩大消费,这是我们必须始终牢牢把握的工作着力点。一要提高消费能力,使人们有更多的钱能够消费。这是提高消费需求的基础。为此,要把“蛋糕”做大,在发展经济、扩大就业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也要把“蛋糕”切好,着重提高广大农民和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二要改善供给结构,使生产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要大力培育消费热点,着力扩大服务消费,积极发展新型消费业态。三要优化消费环境,使人们更加放心方便地消费。要加强商贸流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强化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四要引导消费预期,使人们能够增加即期消费。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消除居民在就医、养老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在扩内需的同时,要千方百计稳定和发展外需,保市场、扩份额,将不利影响降至最低程度。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在保持企业和政府收入继续增长的同时,着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面临的问题从宏观角度看,表现为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这是我国消费率持续降低、投资率持续升高的症结所在。从微观角度看,表现为居民内部不同群体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低收入者的消费倾向高但缺乏购买力,高收入者购买能力强但消费倾向低。因此,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是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一方面,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低于经济增长,使劳动报酬增长不低于、甚至应略高于经济增长和企业收入增长。另一方面,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既要充实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又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完善企业管理层薪酬制度,规范垄断行业收入,加强对高收入的税收调节,促进收入分配结构合理化。
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在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动工业由大变强的同时,着力提高服务业的比重。作为我国经济中的突出“短板”,服务业比重过低问题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反映尤其明显。加快发展服务业,一要解放思想,彻底转变重实业、轻服务的观念,真正把服务业当作产业来对待,推动服务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二要消除限制服务业发展的体制障碍,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深化改革、放宽准入、打破垄断、促进竞争,特别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服务领域。三要鼓励服务创新,优先发展金融保险、科技研发、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互动发展;推进社区服务、信息咨询、旅游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转型升级。四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生产性服务集聚区,加快培育一批服务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同时,要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要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由大变强,形成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