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促进会动态 | 理事展示 | 大型专题 | 活动展示 | 独家访谈 | 入会指南 | 企业家心语 | 宏观阅读 | 专家论道 | 经济新闻 | 环渤海财经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详细]
与狼成狼,与猪成猪!
    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很多怨恨也是在酒桌上产生的...[详细]
请客吃饭,不懂这些等于白请!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详细]
让人舒服,是顶级的人格魅力
    从古至今,鸡蛋始终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不过,虽然吃了好...[详细]
早晨吃鸡蛋对身体是好还是坏?万万没想到!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详细]
让步
 
揭开猪价波动之谜:四大因素致生猪价坐过山车
来源:羊城晚报 更新时间:2009/9/8 8:55:57   
>> 相关新闻链接
·启动民间投资对保增长调结构意义重大 ·保增长?保质量?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十字路口”
·中国企业在金融危机中悄然崛起 ·回归“适度宽松” 信贷增长将平稳回落
·下半年小企业贷款或将压缩 ·新兴产业发展也要严防“过剩”
·谢旭人、周小川:将继续采取措施巩固经济回升态势 ·提高劳动报酬有待政府出重拳
·六部委:调整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 ·征地制度改革方向是缩小征地范围和提高补偿标准

  原因二:生猪疫病带来价格起伏

    近年来猪价的大起大落,都可看到疫病的身影。

    始于2003年、盛于2004年的猪价攀升,部分由饲料涨价拉动,部分由禽流感导致猪肉消费旺盛所致。当年猪价达每公斤10元左右,各地养猪户迅速突击补栏。

    美好的时光在2004年9月结束,猪价开始下跌。其间由于四川省发生“猪链球菌病”,全国人民“谈猪色变”,猪价骤然跌到6元/公斤以下,直到2006年才缓过劲来。

    此后,猪价又开始“百年不遇”的飙升———扣动扳机的还是疫病。2006年6月起,许多养猪户发现生猪有发热、胸膜炎、关节炎、流产、木乃伊胎、腹泻、心脏病损等症状。农业部后来也承认部分地区发生猪疫,主要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引起。

    当年因疫病致死的生猪数量已难考证,有海外媒体称高达4000万头,随即被农业部否认。根据商务部的统计,2007年全国出栏生猪量仅为5.65亿头,较2006年下降7.68%;猪肉产量为4288万吨,较2006年下降7.8%,供应紧缺推动价格创出历史新高。

  原因三:饲料涨价推动成本上升

    所谓“猪粮安天下”,“猪的粮”也事关重大:饲料占了养猪成本的70%至80%。

    2004年的猪价上涨与饲料密切相关。统计表明,当年第二季度玉米价格涨到每吨1400元左右,同比涨幅达25%,豆粕价格在每吨3300元,同比涨幅达45%。

    此后几年,饲料价格整体见涨。2007年末,豆粕涨价到4000元/吨左右,一度逼近5000元/吨大关,此后保持高位运行。由于中国七成以上的大豆靠国外进口,豆粕的价格实际由国际市场决定。

    玉米的自给率高,但今年夏季后期多个省份出现旱情,玉米减产已成定局。养猪户们认为,未来饲料将持续高企,养猪可能维持“高价格、低利润”。

    “豆粕会长期高价,玉米减产的影响大概要持续一年。”猪场老板陈国众判断,未来猪价的上涨可能主要由成本推动。

    原因四:统计数据误导养猪户

    “养猪和搞工业不一样,扩产有个滞后期,所以市场信息很重要。现在不是统计部门作假,而是基础数据就不准确。”广东现代农业集团副总经理谭德明说,很多养猪户不敢完全靠相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来指导生产。

    陈国众去年底去江苏开会,与同行交流时发现,很多地区一头母猪每胎产崽只有8头左右,而且成活率仅在60%至70%。“我们计算产量都是按经验数据,一头母猪要产10头崽才正常,所以算出来的供应量就虚高”。

    此外,由于国家对能繁母猪有补贴,各地均存在虚报母猪数量的现象。“具体哪里就不说了,前段时间农业部门去查,当地报有能繁母猪23000头,现场清点发现只有18000多头。”陈国众说。

    他认为,目前的猪价上涨,部分原因是养猪户受数据误导,高估了市场供应量而自行减产。

  “城里猪”的烦恼

    如何“熨平”猪价波动?业内人士呼吁变革现有养殖模式

    谈到如何“熨平”猪价的波动?各方给出的建议无非是“发展规模化养殖”、“建立市场信息平台”等等。不过,一些具有批判精神的养猪户和专家已在思考更深层的问题:现有的养殖模式把猪越养越弱,疫病威胁加大;从近两年的情况看,疫病正是制造“猪价过山车”的最大推手,变革现有养殖模式刻不容缓!

    集中养殖的害处

    在四会市下布养猪场,记者穿上防疫服、经过严格的消毒程序,才得以进场观看养殖情况。

    四会市动物防疫监督所副所长顾建新告诉记者,该猪场的规模、管理水平在全市数一数二,且是农村沼气项目的示范点,完全按照生态原理来设计。

    但是,猪场承包人陈国众仍不满足:“全国的养猪布局都太集中了。”集中养殖容易导致疫病传播,不利增强猪的体质。

    “就像人一样,城里人比农村人容易生病。”顾建新补充道。

    业内人士透露,国内的规模化养殖方式是早年从美国引进的,具有肉质改良、产量扩大、出栏期缩短等好处,但也使生猪成长环境过于拥挤,有些猪甚至“终年不见天日”。

    陈国众说,分散养殖需要扩大用地。此外,分散养殖会增加成本,“经济上不划算”,现代农业集团副总经理谭德明说。

  过度免疫的怪圈

    更尖锐的观点来自生猪疫病专家樊福好。作为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检测室的主任,他毫不客气地指出业界存在“过度免疫”的问题。

    越依赖疫苗和兽药,猪的体质越差,然后又靠疫苗和兽药来救———许多养猪户陷入这样的怪圈。于是,公猪配种成功率低了,母猪产崽量少了,猪群更易感染了,带动全国猪价摇摆不定。

    樊福好的建议很简单:改造猪舍,让阳光照进猪栏;开放猪舍,让生猪充分运动;把抗生素、消毒药和重金属从栏中“请”出去。



责任编辑:cprpw
上一页 [1] [2]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河北省企业风险防范促进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1028489号 公安备案13010202001484号
Copyright2000-2012 邮件:hebcpr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