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业复辟?
“武钢所做的这些,基本上是很多国有企业昨天做过的事情”
在武钢列出的一串非钢产业名单中,有相当一部分业务为武钢原有的辅业。邓崎琳也坦承,养猪、种菜、做盒饭等后勤服务,原来都是为钢铁主业服务的辅业,现在武钢不对非钢产业以辅业待之,改称“相关产业”。
武钢的这一做法并不新鲜。上世纪90年代,我国部分国有企业由于主业式微,大举进入非主业领域,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包袱加重、主辅分离困难。
不仅武钢一家,自2010年钢铁业盈利艰难开始,宝钢、河北钢铁、鞍钢、首钢、山东钢铁集团等国内钢铁龙头企业,均在原有辅业的基础上扩大非钢产业投资。将辅业扶正、发展非钢产业,成为我国钢铁业在行业低谷之时的救命稻草。
对此,国内最优秀的钢铁企业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表示,目前钢企发展非钢产业实属迫不得已,宝钢非钢产业虽然收入远不及钢铁主业,但利润率非常高,2011年的利润贡献率达50%。
钢铁企业纷纷涉足非钢产业,在张文魁看来,只不过是历史的重演,“武钢所做的这些,基本上是很多国有企业昨天做过的事情,主业亏损之时,抓一堆辅业来发展,等辅业不好了,就急急忙忙要剥离,事实已经证明,辅业剥离难度很大,这样反复搞来搞去,企业迟早被拖垮。”
多元化是战略还是幌子?
钢铁企业大规模投资铁矿石等上游资源,是对目前产业链的一种矫枉过正
另一个熟悉的场景是,武钢加快发展非钢主业为其“由一业为主,向一业特强、适度多元化转变”战略的内涵。
多元化,似乎是每一轮经济低潮时央企的集体选择。当年央企三九集体就是被无节制的多元化扩张拖垮,如今,三九集团盲目多元化带来的教训,依然是前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清华课堂上的鲜活案例。
武钢似乎还令市场联想起春兰空调。上世纪90年代后期,占据市场多半份额的春兰空调风光无限,迫不及待地将触角伸进其他多个领域,摩托车、洗衣机、冰箱、汽车底盘和压缩机等项目纷纷上马,试图打造一个庞大的“春兰帝国”。如今,中国空调业的主流阵营已没有了春兰的立足之地。
不过,央企新一轮多元化与上世纪90年代的盲目多元化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邓崎琳也强调,武钢的多元化,是“在钢铁主业做精、做强的同时,适度多元发展相关产业”,“相关产业也不会跳出钢铁主业这一根基”。
但一位钢铁央企的前任总经理对本报记者表示,即便非钢产业不跳出钢铁主业的根基,也很难大规模产业化,中钢集团就是最好的例子。
徐乐江表示,国内钢铁企业不应将主要精力放在非钢产业上。甚至是钢铁企业投资海外铁矿石,徐乐江也认为,国内钢铁企业大规模投资铁矿石等上游资源,有的还要控股,这是对目前产业链的一种矫枉过正,甚至是一种违逆经济发展规律的做法,“钢铁企业的专长就是炼钢。”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