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从目前来看,地方债务风险是就趋势而言,并不是现存风险
在地方财政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如何运用市场化融资手段,吸引更多资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又不至于大量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从而有效控制地方政府融资风险,是近期舆论热议的话题。在今天召开的“地方政府融资与风险管理——国际经验研讨会”上,中外学者就此展开深入讨论。
研讨会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和亚洲开发银行主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保罗·海登斯出席研讨会并致辞。来自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商业银行、国研中心的专家学者和部分地方政府官员以及世行、亚行、牛津大学、日本庆应大学、金融机构、毕马威的外国专家共50余人参加了会议。
侯云春在致辞中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政府及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国内需求,刺激经济增长,有效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但与此同时,大量新增贷款流向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虽然有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但其中所隐藏的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
侯云春介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相关课题组从2009年上半年就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了深入调研,并较早提出了预警。在调研中,课题组发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实际上十分复杂,既涉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还涉及国企和民企的关系,以及财政与金融的关系。所以这些关系,都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把握。 保罗·海登斯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投资,因此,地方政府的融资,比如对排水、公路,电力等方面的投资,将成为地方政府非常重要的责任。地方政府通过收税、发债、贷款、出售公共产品等途径获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这对中国今后的金融稳定非常重要,中央政府必须帮助地方政府管理好金融债务。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