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购进价格指数从7月的阶段性低点50.4%连续三月上涨,8月、9月、10月涨幅分别达到10.1个、4.8个和4.6个百分点。
蔡进表示,购进价格指数连续攀升显示通胀压力不断积蓄,一方面源自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另一方面源自国内大宗商品出现结构性短缺,价格变化不容乐观,宏观政策应相机抉择。
宏源证券高级研究员何一峰分析相关数据后说,季调后的购进价格指数由上月的67.4%涨至77.9%,涨幅惊人,与此同时,新订单指数、产成品库存、生产指数均呈现上涨,或反映强烈通胀预期下,企业倾向于加大采购和进口,同时降低销售量,增加库存,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通胀。
“如若如此,PMI指数的上升在反映经济趋热的同时,或许也反映通胀预期导致企业经营出现囤积现象,值得警惕。”何一峰说。
与此逻辑相切合的是,10月采购量指数继续上涨,表明企业采购活动比较活跃,同时新订单指数达到58.2%,是今年4月份以来首次超过生产量指数。
蔡进则分析说,新订单指数和采购量指数上涨,说明经济运行比较活跃,内需旺盛,也预示今后几个月市场供给会扩大,应注意保持市场供需平衡态势。他同时提醒,企业应根据实际订单量安排生产,在国外经济相对还不是特别好的情况下不能盲目乐观。
交银国际宏观分析师李苗献认为,10月份可能是年内通胀最高点,未来几个月会有所缓和,他同时表示,国际货币超发推动全球资源性商品价格上涨,近期不断攀升的棉花及农产品价格已开始向中下游产业传递。
值得注意的是,分项指数并非全线上涨,数据显示,新出口订单指数、积压订单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呈小幅回落,显示出口需求趋稳回落态势。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