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切要求在干部考核指标体系上进行重大修正。”竹立家建议对以下指标进行刚性量化:一、普通职工的工资增长率要强化。例如,GDP增长8%,工资是否随之增长很容易看出来,可以量化,且与共享性增长的理念相符;二、就业率以及教育和医疗投入。教育、医疗投入究竟是不是快速增长,这些都是可以量化的;三、社会安全率。以公安系统为例,国内安全费用大幅度增长,但是发案率和社会稳定率又如何?应设立指标比较各个地方的社会安全率,社会公共安全的服务是否到位;四、社会保障、社会诚信和社会和谐之类的“软指标”。这类指标虽不好衡量,但是通过公众调研、中介参与的方式亦可实现。在他看来,如果说这些指标真正发挥实效,人民满意程度都可以通过这些指标反映出来。
另外,本刊记者在地方调研时,有基层环保工作人员指出,应加强主体功能区的构建,并落实每个地方相应的具体指标。比如,在环境脆弱区,尤其应弱化对GDP的要求。
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建议,建立居民收入跟经济增长挂钩、劳动所得与企业效益挂钩、工资与物价水平挂钩的机制,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改变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速远快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速的现状。
与此同时,如何将约束性指标与预期性指标相结合,受访专家建议当前也应有所谋划。一般而言,所谓预期性指标是国家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而约束性指标则是在预期性指标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政府责任的指标,是中央政府在公共服务和涉及公众利益领域对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其中,约束性指标较容易实现。比如,有关部门在对“十一五”规划的中期评估中发现,8个约束性指标中有6个进展顺利。而预期性指标则相对变成了柔性指标。
“‘十二五’期间,政绩考核的标准取向即科学发展和社会的公平正义,结果评测的主体是人民是否满意。但是,具体指标的分解上如何更加科学化规范化,还需要作一些细致的研究。”竹立家说。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