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进一步探究,官员政绩与“人民满意”挂钩,其深层含义在于,中国当前的体制改革必须进入深水区。否则,唯GDP“马首是瞻”,或许仍将时隐时现。
幸福和GDP增长不同步
此前的几个五年计划均对速度提出了明确要求。比如,“九五”计划提出,要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十五”计划提出,要为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十一五”规划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对GDP增长速度的要求,让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增长,也使得中国经济的总量跃居为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是,解决了温饱之后,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却产生了。
“GDP呈两位数的发展,但是我们的人均收入始终低于经济的增长速度。”经济学家、中央党校前教育长李兴山认为,人民收入不随经济增长而同步增长,是民生问题之中很要害的环节。
对居民收入增长的“不同步”,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指出,2000年,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为65.5%,接近2/3;而到了2007年,这一数字为57.5%,下降了8个百分点,“也就是说,一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再辅之以不时出现的通货膨胀,购买力严重下降,居民收入实际为“负增长”。
而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前的30年,出于国家战略的需要,为了新生的共和国政权的稳定,需要全国人民勒紧‘裤带’;但是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来,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我们发现收入分配越来越集中在少数阶层和特殊的利益集团手里面。”北京大学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长彭真怀向本刊记者指出。
彭真怀认为,在各地GDP增长的同时,人民的幸福感却越来越低。他发现,一些危险的信号已经出现。比如,企业家的安全感越来越脆弱,不少精英人群移居海外,以及不断滋生的腐败问题。“人民幸福感的减少,看似是一个现象,其实说明了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彭真怀认为,此种检验,首当其冲的就是“不能仅仅看GDP数据的增长”,在考核上不能唯GDP马首是瞻。“如果我们喝着污染的水,吸入着污染的空气,吃的是污染的食品,这种GDP的增长对各级领导的政绩无疑是一种讽刺,没有任何意义。”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