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生产是我市重点扶持发展的优势农产品之一,目前全市有近15万菇农从事食用菌生产,年可转化利用50万亩土地产出的秸秆,但因起步晚、积累少、基础差、底子薄,该产业仍有一些深层次问题急需解决。
■本报记者 温 婕
新技术让菇农收益增
进入10月末,灵寿县的菇农开始忙碌起来,而在灵寿县县城东部的交易市场上,满载鲜菇的车辆川流不息,由于产量足、品质好,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灵寿县的食用菌种植面积扩大到600多万平方米,年产值近6亿元,丰产增收让不少菇农喜笑颜开。
“你看,用玉米秸秆作培养料栽培的金针菇长得多喜人,能比往年多出一季菇,俺这个1万袋菌棒的大棚已卖了2万多公斤了,以每公斤5元的高价收购,产量比去年多了一倍,收入也翻了一番。”说起用玉米秸秆作培养料栽培金针菇的好处,菇农张伟妮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灵寿县积极发展生态农业,通过与河北农科院、生物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研究开发了食用菌新品种。直接利用小麦、玉米、棉花秸秆,果树枝叶和鸡粪、牛粪为培养基,种植生产双孢菇、美国菇、德国白玉等反季、稀有菇类,为菇农增收打下了基础。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