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广州10月28日专电(记者王凯蕾)IPO阶段展示出的高净资产收益率、高营业收入增幅等高成长性的亮丽指标,却在企业上市后迅速“变脸”,即将满周岁的创业板还来不及庆生便要面对来自社会各界的空前质疑。
对此,业内专家表示,应辩证看待创业板的业绩变化,建议尽快启动直接退市制度,同时建立场外交易市场并构建全方位的监管体系,形成真正的价值投资。
盛装之下创业板的业绩之惑
“就是冲着创业板的高成长性去投资的,结果呢,国联水产上市才近一周就宣告中期亏损;康耐特三季报显示该公司单季度亏损幅度达到70%。这样的数据肯定不是高成长企业应该有的。作为投资者,真的很难把水产加工、来料加工这类行业与高科技联系在一起。”资深投资者殷先生说。
调查中,很多投资者向记者表达了他们的困惑:由于顶着高科技的光环,很多创业板企业的专利或者所谓创新并不为外界所熟知,因此,投资者在其他板块中难以找到与之相类似的企业或者行业进行比较。
“看招股说明书和业绩报告是我了解创业板企业的主要渠道,创业板企业的招股说明书充满了诱惑,很多企业把未来盈利能力说得超强。”广州大学的老师欧阳先生说。
事实上,从首批28家企业,到扩容后现今的135家企业,一年来创业板已有多达23家公司出现过不同程度的业绩下滑。其中,根据已公布的创业板中报,宝德股份、华平股份、南都电源净利润下降幅度分别高达82.07%、76.60%和69.70%,居创业板业绩变脸前三名。
深交所网站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27日,创业板135家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高达69.58倍,远高于同期中小板30多倍以及主板20多倍的市盈率。这意味着拥有“高市盈率、高发行价、高超募额”头衔的创业板却拿不出与之相匹配的业绩。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