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开发是重点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经过近年的高速发展,我市虽然扶持建设了食用菌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十余家,但是仅有少数几家企业既能鲜销,又能精加工,延长产业链条。
“在打开产后效益大门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生产效益。”省农业厅环保站通占元透露,目前,部分食用菌菇棚设施大都较简易,控温、保温性能差,抵抗极端自然气候的能力相对较弱。食用菌产业的栽培设施和机械设备急需提高设施水平。
“精深加工这个‘短板’亟待通过完善市场体系来突破。”通占元说,食用菌产业的提档升级,应重点开发食用菌精深加工产品。他以平菇为例向记者介绍,在主产季节产地的批发价一般为每公斤3元左右,初加工干制后售价可提高一倍,做成精加工产品如蘑菇酱价格可再翻一番,若深加工成饮料或提取多糖等,其附加值可提高十几倍。
工厂化生产是方向
通占元也表示,在生产基地扩繁过程中,往往由于投入不足,使得菌种活力不强,天生缺失营养。因此急需政府在选育、复壮、扩繁等过程给予扶持,多培育大型菌厂,制定并实施行业规范和标准,以增强菇菌产品在国内外的竞争能力。
双孢菇、杏鲍菇、白灵菇、金针菇等这些品种最适合工厂化栽培。过去1平方米大棚能产7至8公斤双孢菇,工厂化生产能产出20公斤菇,可以实现产量高、整齐度高、白度好,为菇农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
赵县南泥河村菇农常秋庆说:“一个菇房占地50平方米,高六七米,里面能安置10层菇架,只要菇房不坏,就能一直使用,产量、质量都有保障。但是菇房投资大,上个菇房至少得5万元,俺就犹豫了。”
“在切实抓好源头和生产过程控制的基础上,加快工厂化加工实现标准化生产尤为重要。”通占元认为,在不断巩固扩大粗加工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工厂化栽培,是我市积极寻求食用菌产业升级的主要方向,但如何解决农民的投资顾虑,提高广大农户的质量意识和操作技术水平,也是目前我市食用菌生产需要解决的问题。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