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世界经济的风起云涌都将期货市场置于险境,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流动性的无序扩张已波及到世界的每个角落,纵使各国政府绞尽脑汁,还是无力摆脱失业、赤字等顽疾的纠缠,政策调控(加息)更是频频失灵,同时G20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议题未见实质性突破,国际统一战线难以达成。笔者认为,分化的区域性货币政策将成为下一阶段市场关注的焦点,在各国意识形态之争的推动下,汇率之争已经不再是“美国式”的合理避战,而将演变成一场非美国家的“单相思”。由此,美元与非美货币之间的分庭抗礼必将引发更加广义的量化宽松,大宗商品或在流动性的悉心呵护下“梅开二度”。
竞相量化宽松
海外经济体慌不择路
面对美元与非美货币无法平衡的尴尬局面,自布林顿森林体系建立以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美元货币国,必然放弃利他主义情怀,肆无忌惮地向世界输出衰退。通俗来讲,量化宽松体现在两大方面:第一,只要美国经济没有复苏前景,非美货币的升值压力就会有增无减,日本等国的外汇政策虽由汇市干预转向资本管制,但效果甚微;第二,在美国褐皮书这个“合理外衣”的包容下,美元仍将持续贬值,还有英美GDP本周出炉,也将为重启量化宽松赢得更多理由。
与此同时,G20财长及央行行长会议表面文章过多:首先,虽誓言避免货币竞争性贬值,却并未作出任何实质性约束力的承诺;其次,增加新兴经济体在IMF中的话语权(中国增加至6%),却仍与具有真正话语权的15%相距甚远;再次,虽提及削减过度失衡和确保可持续的经济账,但既未就美国力推的经常项目赤字或盈余制定明确目标,更未宣布全球经济增长的“再平衡”目标。
由此可见,面对步履蹒跚的全球经济,各国政府已无回天之力,只想从货币外交战的局部博弈中,攫取别国的经济硕果。笔者认为,美国再次推倒了量化宽松的国际“多米诺骨牌”,挑战着全球金融市场承受经济泡沫的“二次”极限,而肥沃的“通胀土壤”或将大宗商品再次推向高峰。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