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5日上午9时,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东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0年第三季度(总第15期)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工资形成机制变革下的市场导向型经济结构调整——契机、道路与政策。”新华网对本次论坛进行了现场图文直播。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出现了低端劳动力工资大幅上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本报告希望从宏观层面来看待我们认为将会对中国的下阶段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现象,本课题经过三个月,历经10次左右的研讨会,我们在9个分报告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多次研究形成了这么一个主报告。我们这个报告的题目是“工资形成机制变革下的市场导向型经济结构调整”,本报告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认为本轮工资上涨并不是简单的上涨,而是工资形成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就是说,我们的低端劳动力的深层次工资法则向市场经济形成机制的转变。
中国低端劳动力出现了总体变化,它宣告了中国低端劳动力市场形成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我们认为这并不是个短期现象,而是长期的现象,它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近年来,特别是危机以后中国劳动力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以农民工为代表的低端劳动力工资仍然不降反升持续上涨,这和世界情况不太一样,这是一个向上翘的过程,工资上涨幅度大于10%。
2、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出现了大幅度逆转,局部出现了“民工荒”,全部在岗职工人数今年3月同比增长了3.5%,城市劳动力需求供给比达到了103%,超过正常的发展时期,沿海等地出现了“民工荒”现象。
3、我国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低端劳动力增长幅度下降,这是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重,从2010年开始出现拐点,因此这就是联合预测的拐点区间,我们在2010年以后将出现明显的拐点,这表明我们的劳动力占人口的比重渐步回落。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