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鄂尔多斯规划的新城区,占地仅32平方公里的康巴什近日已成“风暴中心”。这里一座座现代化的建筑与住宅,因少有人居住而被外媒称为“鬼城”以及中国房地产泡沫的“样本”。
短短几年,鄂尔多斯借助煤炭资源从不毛之地跃至全国地级市人均GDP第一的位置,这种超常规发展,带来了迅速集聚却无处释放的财富。基于此,在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中,“外人不理解鄂尔多斯”这句话在不同场合被不同的人所重复。当地政府官员认为,飞速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城镇化,康巴什的出现也是鄂尔多斯产业结构转型中的必然。不过,也有人认为透过康巴什可以看出鄂尔多斯背后存在着一个近似完美的财富循环,这个循环可能会成为其持续发展的障碍。
财富堆出坚硬“泡沫”
康巴什从2004年正式开工建设,规划2020年达到30万人,但至今住进来不到3万人。如果只看住宅小区的空置率,“房地产泡沫说”可以成立。但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发现不论租房还是买房,这里都一房难求,概因房屋出租收益颇高,商铺的租金也在不断上涨。
如果看房价收入比,当地人约十年的收入就能买一套不错的房子,由于二手房基本要求一次性付款,投资客看重的信贷杠杆在这里作用很弱。所以有人认为鄂尔多斯的楼市是资金太多硬堆起来的“塑料泡”,和其他城市的“肥皂泡”相比很难破(详见本报5月10日A02版《鄂尔多斯 坚硬的“泡沫”》)。
要想了解鄂尔多斯人的财富,站在街头即可。不论在城区还是旗镇,到处飞奔着路虎、悍马、保时捷、奔驰、宝马。“二三十万元算很差的车,都不好意思开出去。”来自伊金霍洛旗的出租车司机李刚(化名)说,有的出租司机收工了就换一辆奔驰。还有人买了名车,本地没有4S店,就花钱专门请人从北京飞过来保养。某金融机构负责人刘先生的朋友开了一家鞋店,标价4万元的一双皮鞋,2万元的两双皮鞋,不到一周全部卖出。在闹市中心,不断有人散发传单,推销山东威海、烟台等地的楼盘,开发商还给出优惠条件,负担一家人看房的机票及食宿费用。
在当地政府看来,正是源于对经济快速发展、财富持续增加的信心,才有了大手笔的“东胜—康巴什—阿旗”城市核心区百万人口规划。“规划总要超前,现在人没有那么多不代表以后没有。”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认为,十年前鄂尔多斯还是伊克昭盟有名的贫困地区,到2009年人均GDP就已经跃居全国地级市第一名,地区生产总值以年均34.5%的速度超常规发展。城镇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进程,居民富裕后也有了二次三次置业需求,外人看来的“房地产泡沫”只是刚性需求使然。目前,政府已经出台了系列措施提聚康巴什的人气,相信很快见效。
一切从“黑金”开始
鄂尔多斯人为什么有钱?因为这里有着一个梦幻般的财富循环。这个循环的原动力就是煤炭。
目前,鄂尔多斯已探明煤炭储量1496亿吨,约占全国的1/6,全市70%的地表下埋藏着优质煤。2003年底煤价开始暴涨,每吨原煤从十几元一直上涨到四百余元。一时间,炒卖煤矿成风,小煤窑、小火电等“五小”企业遍布草原。很快,鄂尔多斯开始对地方煤矿进行整合技改,以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资源利用率。一批大集团大企业组建引进,也提升了土地价格。
轰轰烈烈的拆迁开始了。由于地广人稀,拥有大量土地的农牧民很多一夜之间成了百万富翁。出租车司机李刚就是其中一名。他拿钱办了出租车牌照,一年只需交给挂靠的出租公司一千多元,除去成本每月收入过万。当地还实现了高中阶段义务教育,他上小学的女儿每学期只需交60元保险费。不过,他仍觉得自己是个穷人,于是拿出一些钱投入典当业,每年坐收数万元利息。
典当行即“地下钱庄”。煤炭兴起后鄂尔多斯经济爆发式增长,而金融机构的发展严重滞后,无法支撑企业融资需求,于是民间借贷产生。一些典当行、投资公司、担保公司纷纷出现,用高利息集聚民间财富,然后用更高的利息贷给企业。这里的典当行神通广大,很快就能筹集出千万甚至上亿资金,让一些上市公司也来光顾。不论是典当行还是贷款企业,多为本地人运作,他们深知信用才是生存之本,因而很少出现诚信风险,也吸引了更多资金进入。
就这样,居民手中的财富通过地下钱庄又投入煤炭行业,伴随煤炭行业而来的还有城市化,于是又产生了路桥建设等新的商机。越来越多的好项目需要资金,越来越富的居民把钱投入典当行以及购置房产,房产迅猛上涨,典当行的钱又迅速向房地产行业聚集,并从中获取更大收益。居民也因此变得更加有钱,又拿钱买了更多的房。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