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们只能停留在产业链的低端,赚取一点儿微薄的加工费,却消耗了大量的资源,牺牲了环境,就是因为缺乏知识产权,无法向产业链的两端跨越。现在我们讲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认为关键正在于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工作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高附加值、不可替代、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作用,把知识产权战略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把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好知识产权“十二五”发展规划,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作为支撑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基点。
熟练运用专利制度是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记者:国外来华申请中,大多数为发明专利,有明显的布局意图,请问国内的研发体系(包括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布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在这方面做了哪些指导、引导工作?
田力普:专利是市场竞争的工具,国外企业进行专利布局是他们熟练运用专利制度来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这方面,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不断提高专利综合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首先还是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专利意识,有意识地让专利制度和专利信息为我所用。我想特别强调的一点是,专利数据库是一个巨大的技术宝库,我们的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要主动并善于开展专利分析。比如:分析行业专利数量以及增长状况;分析行业重点技术所在以及专利分布;分析自身技术、产品和专利现状以及竞争对手的专利保护内容,判断是否存在侵权或被侵权风险等,并由此开展研发和技术贸易活动等。学会并善于使用专利,这是一个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成熟的表现。
近5年我国低碳技术专利申请量增长迅速,仍有四点不足
记者:为了提高我国创新主体主要是企业的专利综合能力,国家知识产权局做了哪些指导、引导工作?
田力普:我们连续多年针对企业开展了一系列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2009年,我们批准了57家单位为首批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单位,800家单位为第四批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通过试点示范工作,鼓励、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提升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又如,我们自2008年开始启动了专利分析和预警工作,组织专家团队对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中的重大技术和重点领域展开全面的专利分析,发布相关报告,为国家决策和行业发展提供参考。同时,我们还在全国开展专利战略推进工程,通过工程项目的实施,带动地方政府、行业和企业加强专利信息开发利用。此外,我们还加快培育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对代理人、律师等的管理和培训,着力提高他们为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服务的能力。最后,我们一直常抓不懈地开展了大量宣传培训工作,提高企业和社会公众的意识、认识和知识水平,努力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崇尚创新、遵纪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
记者:新能源、低碳技术、气候友好型技术、与计算机相关的新技术等越来越成为热门,虽然技术含量高,但其中不乏全球同一起跑线的全新技术领域,很多人认为,这是中国难得的跨越机会,国家知识产权局是否对我国这些领域的知识产权状况做过统计分析?结果是怎么样的?今后将采取哪些措施配合这些技术领域的发展?
田力普:目前,节能减排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也是我国发展的重点。节能减排的关键在于技术,也就是大家经常提到的“绿色技术”或“低碳技术”。低碳技术按其不同功能,总体可以分为“开源”和“节流”两大块。其中“开源”主要指新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源及其他新能源;“节流”包括先进交通工具、建筑和工业节能、煤技术、碳捕捉和存储、智能电网等。
据初步统计,2005年以来,我国的低碳技术专利申请量呈现爆发式的快速增长。2004年申请不足1000件,2006年超过3000件,2008年超过6000件。充分显示近年来我国在低碳技术领域蓬勃发展的态势。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低碳技术领域专利发展尚存在四点不足———
一是总体上看,我国低碳技术专利总量仍然较少。比如先进交通工具领域(主要是电动汽车),我国专利只占全球的5%,碳捕捉与碳存储技术领域,我国专利只占全球的8%。专利总量的差距,说明我国整体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比较明显的差距。
二是高校和科研单位申请多、企业申请少,特别是研发能力突出、专利申请量大的企业少。我国低碳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前五名中,有四家是高校,仅有一家是企业。从1990年至2009年,日本的丰田公司在全球公开的先进交通工具领域专利申请超过5000件,而同期我国的汽车厂商没有任何一家达到百件。
三是向国外专利申请少。尽管国内低碳技术专利申请量增长很快,但是我国申请人向其他国家提交的申请量非常少。以燃料电池为例,1985年到2009年,我国向美、欧、日、韩四个国家和地区提交的燃料电池领域申请总量不到200件,占这四国(地区)受理总量的比例不足千分之二。
四是我国申请的技术中核心技术少的趋势仍未改观。比如,在我国太阳能研究和应用十分活跃,并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但我国有关太阳能热利用的专利申请集中于太阳能集热器的构件、零部件、附件或太阳能热水器,而国外的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或者太阳能的综合利用上。国外的技术多集中于整体系统,而我国的技术多停留于零部件,技术水平较低。(记者 梁晓亮)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