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促进会动态 | 理事展示 | 大型专题 | 活动展示 | 独家访谈 | 入会指南 | 企业家心语 | 宏观阅读 | 专家论道 | 经济新闻 | 环渤海财经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详细]
与狼成狼,与猪成猪!
    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很多怨恨也是在酒桌上产生的...[详细]
请客吃饭,不懂这些等于白请!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详细]
让人舒服,是顶级的人格魅力
    从古至今,鸡蛋始终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不过,虽然吃了好...[详细]
早晨吃鸡蛋对身体是好还是坏?万万没想到!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详细]
让步
 
中国十载“驯楼记”:“调”与“涨”的变奏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更新时间:2010/5/17 11:39:31   
>> 相关新闻链接
·赵清林:北京煤老板的改行之路 ·低碳发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
·汇金维稳被套真相调查:200亿资金借道中信做空期 ·期指主力:我们不是600点大跌元凶 是基金在跑
·1:8.6262 欧元兑人民币跌入“8”时代 ·汽车厂家,别拿中国终端消费者当“小白鼠”
·林毅夫认为中国投资环境正不断改善 ·国内钢价"趋弱"放大:部分品种"恐慌性抛售"
·散户心声: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小产权房 阻击中转正?
    基于房地产与整个宏观经济的“深度关联”,其泡沫还得一点一点挤,而不能一下子全部刺破

    新一轮调控风声正紧。买家观望,成交下降,银行钱袋紧捂,土地市场凉风阵阵。政策效应立竿见影。但这似曾相识——以往每一轮调控落拳之后,楼市都会偃旗息鼓一阵子。这一次调控似乎有些不同以往,也引起人们更多期待。人们关注的是:此轮调控能否走出楼市“屡调屡涨”的怪圈,将房地产这头犟牛顺利驯服?

    “调”与“涨”的变奏

    楼市最早的过热,始于2001年。

    1998年以后,在住房分配市场化、住房二级市场、住房税收、住房信贷和经济适用住房等一系列政策的综合作用之下,房地产业连续4年保持了快速发展。在此过程中,一些城市“发力”过猛,出现了短期内土地出让过多、开发规模过大等苗头。商品房价格和土地价格畸形上涨。“泡沫论”由此发端。

    不过,学者们低估了政府的调控能力,也无力预估经济形势的不测风云。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带来整个国民经济的下滑。而事后房地产对拉动整个经济走出“非典”泥潭出力甚巨。2003年,国务院发布《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18号文),首次提出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明确了住房市场化的基本方向。此后,“涨”与“调”,“调”与“涨”,成为观察房地产市场走势的两条主线。

    2004年的调控是在抑制投资过热的背景下展开的。当年一季度,房地产业开发投资在连续多年快涨的基础上增幅超过40%。随后启动的调控对“地根”和“银根”双双收紧:半年内停止农用地转非农建设用地,提高银行准备金率和项目资本金比例(房地产开发不含经适房的项目提高到35%)。

    此二者,共同促使房地产市场供应减缓,而需求并没有减少。虽然根据房地产建设开发周期,当年的土地供给减少的直接影响至少两年后才会发生,但由于新开工楼盘减少,这给投资者、自住者的心理预期造成了压力,开发商恰恰利用了购房人觉得“市区房屋将越来越少”的心理,推高房价。2004年全国房价涨幅达到14.4%,远远高出1998年~2003年间3.6%的年均涨幅。至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并将此作为当年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

    2005年以稳定房价为主的调控,使当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比一季度明显回落,成交量有所下滑,价格涨幅趋缓。上海等风向标城市的房价涨幅在下半年连月下降。

    2006年,政府从调结构、征税收、控土地、紧信贷等环节调控房地产,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70%”的规定始于彼时。

    尽管楼市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但收效与预期差距尚远。管住了楼,却管不住“地”。当年“地王”不断涌现,地价上涨推高房价预期。炒家活跃,银行迎合。五大银行对优质客户执行下浮15%的优惠房贷利率,一些股份制银行纷纷推出鼓励房贷的新措施,如调整固定利率标准、以存抵贷、放宽借款人年龄限制等。

    “有效供应不足”的问题一再困扰楼市,一再重申的住房保障供地和开工计划迟迟未能实施,购买力充足或不足的人们全被裹进入市追涨的潮流中不能自拔。至2007年12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房售价同比上涨11.4%,环比上涨0.3%。2006年、2007年两年,房价轨迹是:从一个高位走向另一个高位。

    2008年上半年,房价已是“高处不胜寒”,市场看空意识弥漫,上半年成交量下降超过5成。不过,在2008年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房地产大享“政策红利”,刚性需求爆发,改善性需求跟进,投资性需求助推,市场走出了一条与整个宏观经济完全脱离的上行线。楼市从2009年的“小阳春”之后便疾速升温,房价如脱缰般上涨不休。与此同时,调控之剑也如期再度出鞘。

    楼市之“调控免疫”

    基于这几年来房地产调与涨之间的上述变奏,便不难理解,市场对楼市挥之不去的看涨预期并非空穴来风。多年的沉疴,仅靠一两次疾风暴雨式的调控无法完全化解。这些累积起来的层层问题,将考验着每一次房地产调控的最终成效。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胡怡建说,一方面要发挥房地产业对拉动经济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不能让房价涨得太快以至让人们难以接受,房地产调控要在这两者之间“鱼”与“熊掌”兼得,绝非易事。

    难在何处?其一,地方政府和行政部门对房地产的利益介入太深。专门研究财税问题的胡怡建表示,房地产收入留存于地方的比例非常高,房地产交易中的营业税、契税,以及土地增值税、出让金以及大量行政性收费的绝大部分都归于地方政府,“房价问题在中央更多是民生问题,而在地方则首先是个经济问题”。

    这也就不难理解地方政府在调控上的“嗳昧态度”。拿最近的例子说,今年1月份国务院有关调控措施已经出台之际,仍有一些地方在继续实施“补贴买房”之类的托市政策。此次,面对不断加码的调控政策,又有开发商在放话:“我们和政府一起熬,看谁先挺不住!”



责任编辑:cprpw
[1] [2] 下一页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河北省企业风险防范促进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1028489号 公安备案13010202001484号
Copyright2000-2012 邮件:hebcpr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