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间国内发明专利占三种专利申请量的比重翻了一番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就发明专利热点话题,特别是当前主流前沿技术专利统计数据及世界主要创新主体的专利布局分析,接受记者专访——— 知识产权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记者:随着我国知识产权工作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以来,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逐步增强,以企业为代表的创新主体对专利制度的认识也不断提高,我国专利申请特别是发明专利申请逐年大幅度增长。请问发明专利的比重及质量对于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意味着什么?
田力普:在知识产权体系中,最能体现技术创新能力的是专利。在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专利中,因为发明专利的创新水平较高,所以分量最重,同时还因为需经过实质审查,权利比较稳定,保护时间长,所以发明专利更能体现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国际上进行的国家竞争力评价中,无不把知识产权特别是发明专利的数量和质量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近几年,我国专利申请特别是发明专利申请逐年大幅度增长。2009年,我国受理三种专利申请98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1万件,占总量的比重达到32.2%,国内发明专利申请23万件,占总申请比重为23.5%,而在十年前,这一数字仅为11.6%,十年间国内发明专利占三种专利申请量的比重翻了一番。从发明专利占三种专利比重的变化可以看出,国内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意识已有较大提高,其运用专利制度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不断增强。
同时,我国发明专利数量相对我国综合实力和科技发展潜力来讲,数量仍显不足,比重仍然较低。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需要全社会特别是我们的企业不断努力,多去创造并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发明专利。
电信、IT、药品、材料等领域是当前发明专利的热门领域
记者:目前发明专利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我国的发明专利质量在这些领域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田力普:国家知识产权局每年都开展对发明专利的调查和统计。数据显示,当前发明专利申请较为集中的领域有电信,电机、电气装置及电能,计算机技术,仪器测量,药品,材料冶金,基础材料化学等领域。在去年我国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中,电信领域的申请为23400件,占全部技术领域发明专利申请量的8.1%。其后依次是电机、电气装置及电能,以及计算机技术。其中,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居前五位的技术领域依次是电信,电机、电气装置、电能,仪器测量,计算机技术,以及药品(中药为主);国外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居前五位的技术领域依次是:电机、电气装置及电能,电信,计算机技术,光学,以及音像技术。
可见,从数量上来讲,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占有一定优势,例如在中药、材料冶金等领域,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占八成以上,在电信、仪器测量、基础材料化学等领域也占七成以上,去年向国家知识产权局递交的发明专利申请中,72.8%来自国内申请人。
但是从发明专利质量上来讲,国内与国外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国内申请中首创发明少,组合发明和改进发明较多,特别是在光学、半导体、发动机等高技术领域,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数量相对较少;此外,当前国内有效发明专利维持年限多集中在3—6年,而国外则集中在5—8年,从发明专利维持的能力和意愿角度,国内要低于国外;再者,从确定发明创造保护范围的权利要求书看,国内发明专利申请的权利要求平均是7项,而国外平均是18项;从反映发明创造技术复杂程度的说明书看,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文件的说明书平均是9页,而国外平均是28页。
综合看来,国内外发明专利水平差距较为明显,提高我国发明专利的质量仍是当前专利工作面临的首要任务。
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价值分布遵循“微笑曲线”的趋势明显
记者:在当前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过程中,知识产权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田力普:讲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央用了三句话来形容,就是“难以为继”、“刻不容缓”、“全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由传统的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转变为主要依靠智力和知识资源,依靠创新驱动来发展经济。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产权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非常关键。
当前,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价值分布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形成了人们常说的“微笑曲线”。在中间的加工制造环节,投入的是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损耗,获得的利润却十分微薄。而产业链向上游研发环节以及向下游营销服务环节延伸,则能获得高附加价值。我们注意到,在这些产生高附加价值的环节,都依赖于知识产权制度的支撑和保障,并体现为某种形式的知识产权。比如,研究开发依靠的是创新和专利,营销服务往往依赖于商业模式、品牌和商标。从制造本身来讲,也呈现出价值由实物制造业向信息产业、创意产业转移的趋势,而这也有赖于版权和专利保护。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