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安徽涡阳与河南鹿邑为老子故里大动干戈时,四川江油、湖北安陆、甘肃天水也为争夺李白故里争得面红耳赤,时下又传来正定、临城的赵云故里争夺战,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人说,名人故里之争实质是各地在利益驱动下为了资源经济而博弈。那么“名人故里之争”背后到底有多大的经济价值?争夺战中的双方能否为其投资得以偿失?
【暗战】名人咋那么多“故里”?
“淫贼也能成香饽饽?”尽管近日山东省阳谷县、临清县和安徽的黄山市对“历史文化名人”西门庆故里的争夺真真假假,但记者在阳谷县本地的一个网络论坛里看到了网友“出口型大葱”的“义愤”观点:“别说这个西门大官人只是小说里虚构的一个人物,就算真是阳谷人士,你拿出来当成自己的招牌好看吗?”
虽然近年来有关名人故里的争夺战已经屡见不鲜,观者亦已见怪不怪,但是连“西门庆”这样的人物都能成为各地争夺的对象,还是让不少跟帖的网友颇觉意外。更有激进网友跟帖说,“西门庆来了,我走。”
不妨首先盘点一下近年来名人故里争夺战:
炎帝故里之争:据称陕西宝鸡一直自居炎帝故里,湖南省炎陵县也称是始祖炎帝的发祥地,湖北省随州市称炎帝神农的诞生地在该地区的烈山。而山西高平市最为低调,尽管前述三地已经争得焦头烂额,但按照高平地方志研究办公室的说法,“真正意义上的(对炎帝故里)价值挖掘才刚刚开始。”与此同时,“炎帝故里在湖南会同”新说又突然甚嚣尘上……
老子故里之争:上世纪90年代初,一个叫马炳文的道人掀起了河南鹿邑、安徽涡阳两县争老子故里的序幕,结果这一争论一直持续了20多年,至今仍无明确定论。而鹬蚌相争之时,甘肃临洮县已经着手打造老子文化园项目……
还有曹雪芹故里、李白故里之争等等,不过记者注意到,名人故里之争的当事方们,却似乎都不在乎最终的定论,明争暗战的同时,一系列与名人故里相关的文化旅游项目和活动陆续的展开,不同规模的投资也在名人们尚未找到“老家”之前砸向了文化园、广场、公祭大典等大规模的建设中。
【算账】故里之争背后有多少经济利益?
公开资料显示,安徽涡阳县全县国土面积2107平方公里,除东北部有龙山和石弓山外,其余均为一望无际的沃野,全县以工业、农业为支柱产业。2008年,涡阳规划建设一座投资高达12亿元的老子文化城项目来迎接老子诞辰2580周年。而当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98.09亿元,财政收入5.4亿元,农民纯收入仅有3928元。涡阳县虽然生态资源丰富,但是目前旅游资源主要集中于历史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2008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仅有1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约2600万元。如此薄弱的旅游优势,还要面对“老子故里之争”中甘肃省临洮县投资8000万元建造的老子文化园,以及河南省鹿邑县举办2008·中国鹿邑国际老子文化节的挑战。拥有140万人口的涡阳县从教育到基础设施有很大的资金缺口,现如今将大手笔只投资于建设老子文化城,能否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不禁让人质疑。“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然而这脍炙人口的名句并没有明确告诉后世这个让李白魂牵梦萦的故乡究竟在哪里,所以“李白故里之争”也成为名人故里争夺战中最为离谱的一宗,其中的一方四川省江油市似乎要比涡阳优势多得多。江油自成功注册“李白故里”商标以来,仅“5·12”大地震前的2007年旅游业收入就超过13亿元。震后,投入1亿多元用于李白故居、李白纪念馆、窦圌山、白龙宫、乾元山等景区的重建。2009年1-10月全市共接待游客为174.2万人次,旅游收入6.31亿元。该市规划在震后三年内投资20.5亿元用于建设李白文化产业园,并将李白纪念馆建设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旅游区。如果江油李白文化产业园建成后,按预计每年可接待游客300万人次来算,年总收入达6.7亿元,直接利润就可实现3亿元。如此令人咋舌的效益,难怪让吉尔吉斯斯坦的城市都参与到了对李白故里的争夺战中来。
这样两笔账,显然弄清了为何各地对名人故里以及和名人沾边的所有东西都大抢出手———“咱争得的不是名人,是利益。”
【观点】别让经济乱了文化的“方寸”
“这个事情没有定性,我觉得任何人不方便对此发表评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河北省内一位社会学专家很容易联系起了近来正定和临城之间对于赵云故里的争夺。但是对于记者列举的其他几个案例,这位专家表示,如果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任何地区争夺名人或文化古迹的行为都无可厚非,因为其目的是为了当地经济能够找到一个新的落脚点和增长点;但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他说:“我不希望让更多的经济活动打乱了文化的方寸。”
这位专家坦言,此前他也曾受某地方的邀请,参观当地的某某文化遗址,遗憾的是,这些所谓的遗址或者不能拿出丝毫学术证据、或者人工制造的痕迹过重,说是文化遗址,实际上则是“打着文化的幌子,唱旅游收入的大戏”。“不久9部委前出台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推动。”专家告诉记者,故里文化作为文化产业中最容易操作且见效最快的一个途径,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被各地当做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捷径。
【记者手记】
拿名人故里当期货炒,有风险
有观点把名人故里之争形容为地方在炒“期货”,玩的不是名人,是“概念”。我觉得这个比喻格外恰当。名人效应带来的经济收益预期的确是最好的“标的物”,而预期中的收益也正是各地乐此不疲的最直接动力。
那么好,回过头来仔细想一想,炒期货果然能这么容易赚钱吗?如果非要把名人故里当期货的话,我倒有两个问题需要质疑一下。
首先,拿刚刚上市的股指期货来说,为了控制交易风险,股指期货对投资者资格和现货标的做了严格的规定,比如最低保证金20%,沪深300作为首批合约等等。套用过来的话就有一个问题了,对于名人故里争夺这件事,既没有政策对争夺当事各方的资格做一个“入场资格审查”,也没有人对“现货标的”名人故里做一个权威的认定,换句话说,地方有没有资格争夺名人故里,这个名人故里最终有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全都不能确定,所有的游戏规则没人制定,这能成为一个健康的“期货市场”吗?
其次,“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个道理谁都懂,既然是炒期货,并不见得都能赚到钱。比如前述一些地方,全年收入才5个亿,却要拿12个亿来修文化城,关键问题是,这个文化城项目国能如当地所料带来巨大的回报的吗,如若不然,这样的投资岂不是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巨亏的风险?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