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22日电(记者 李洁 金旼旼 刘丽娜 刘国远)自去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导致世界经济滑坡以来,“贸易保护”再度成为国际舆论的热点话题。从数量上看,次贷危机后各国采取的贸易救济措施确有增加势头;但从比例看,这些措施所影响的商品额仅占全球商品贸易额的1%。可见就全球而言,贸易保护主义一年来有所抬头,但严重的贸易对抗并未出现。
但中国似乎是个例外。2009年,中国遭遇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均大量增加。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中国在贸易保护中最易受伤,而且伤的最深?
中国处于贸易摩擦中心地带
世贸组织的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遭受反补贴调查最多的成员,去年全球35%的反倾销、71%的反补贴涉及中国。中国商务部的数据也显示,截至11月3日,今年共有19个国家或地区对中国产品发起101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超过116.8亿美元。
美国今年贸易保护措施的最大目标也是中国。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美国实施的各类贸易救济案约50宗,其中一半以上针对中国。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今年迄今美国对中国实施的贸易救济案金额达58.4亿美元,同比增幅达639%。
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王超日前在第五届中国贸易救济与产业安全高级研讨会上说,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中国已处于国际贸易摩擦的中心地带。国外对华贸易救济案件激增,案值越来越大,贸易救济措施多样化。随着全球产业调整步伐的加快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国对外贸易将长期面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不过也要看到,虽然中国遭遇较严峻的贸易保护压力,但中国从国际贸易中的获益更多。世贸组织发言人基思·罗克韦尔对新华社记者说:“虽然中国是遭受各种贸易限制措施最为频繁的国家,但这些贸易限制措施占中国贸易总量的比例相当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陈东晓也说:“以中美为例,中美双边经贸额从2003年至今翻了近两番,但贸易摩擦占总体贸易量的比例一般不超过5%,今年的比例只有约3%。”
为什么中国受伤最深
英国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下设的全球贸易预警处12月15日发布报告说,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保护主义受害国。
罗克韦尔说:“谈到贸易摩擦的多少,不得不考虑一个国家的贸易规模。过去八、九年中,中国对外贸易额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如今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国,去年出口占全球出口量超过8%。因此中国遭遇日益增多的贸易摩擦也在意料之中。”
诚如罗克韦尔所言,中国遭遇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必然与出口规模成正比。但是,中国以占全球出口8%的贸易地位遭遇了全球35%的反倾销和71%的反补贴措施,显然比例失调。究其原因,除了外部困扰,更有内部因素。
从外部原因来看,首先是经济危机以后,各国失业率上升,国内弱势群体往往诉诸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处于较低一端,低成本优势的出口产品往往冲击进口国中下层制造业,而这一阶层往往是推动贸易保护主义最积极的。其次,危机过后各国对经济增长模式进行调整。比如,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美国经济要从债务推动型增长模式转向出口推动型增长模式。目前美国力推的“经济再平衡”关键体现在“贸易再平衡”,这必然要求美国增加出口、减少进口。鉴于中国是美国贸易逆差主要来源国,“中国制造”必然成为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首要目标。
从内部看,中国长期以来的出口导向、大进大出、低成本和低价格竞争,使中国产品更容易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靶子”。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密集的行业集中在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纺织,而这些都是中国产能严重过剩的产业。粗放的出口方式再加上非市场经济地位,自然让中国成为贸易保护的众矢之的。”
此外,中国在应对策略上经验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别国的对华贸易保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隆国强和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都指出,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在与他国的贸易争端中较少使用贸易报复措施。从企业层面看,当遭到别国贸易救济调查或实施时,往往认识不足,应诉不力,甚至根本不去应诉,从而给人造成中国企业软弱可欺的印象。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