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促进会动态 | 理事展示 | 大型专题 | 活动展示 | 独家访谈 | 入会指南 | 企业家心语 | 宏观阅读 | 专家论道 | 经济新闻 | 环渤海财经
    在现实生活中,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很重要,甚至能改变你生活的轨迹,决定你的人生成...[详细]
与狼成狼,与猪成猪!
    中国是一个爱吃的国家,很多事情都是在酒桌上谈成的,很多怨恨也是在酒桌上产生的...[详细]
请客吃饭,不懂这些等于白请!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详细]
让人舒服,是顶级的人格魅力
    从古至今,鸡蛋始终都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不过,虽然吃了好...[详细]
早晨吃鸡蛋对身体是好还是坏?万万没想到!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详细]
让步
 
经济复苏,中国“赚快钱”的时代结束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更新时间:2009/12/22 10:22:02   
>> 相关新闻链接
·美元:2009一片惨淡 ·捕捉结构调整中的投资机遇
·中国WTO研究院:2010年中国将面临更恶劣贸易保护 ·非税收入大增昭示经济复苏基础尚未牢固
·吴敬琏:需重启改革议程 ·中国经济“十二五”还须加速
·余永定: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方向不能改变 ·财政部回应"年底突击花钱"质疑:5因素致支出较大
·2010年世界经济六大悬疑待解 ·明年铁矿石谈判:突破口难寻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陆雄文

    有学者认为,中国今天需要的主要不是社会保障体系,而是收入增长;收入增长了才会有消费意愿。我很大程度上支持这一看法,然而如果中国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建立,那将是对消费更大的支持……如今社会上流行的想法都是赚暴利,赚快钱。在我看来,如果这次危机真正结束,那么赚快钱的时代也随之结束了。下一轮的经济,必然要靠知识来支持。

    2009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凭借一揽子刺激方案,中国经济在全球各国中率先复苏。宏观经济政策在保增长取得显著成效后去向何方?中国的企业家们应该怎样判断未来的经济大势,并从中找到机会?他们需要怎样提升自身的水平,进而为企业的蝶变提供更强劲的核心竞争力?

  未来十五年的高增长

    “这个世界没有失去经济发展的动力,中国尤其没有。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和掌舵人更应该看到的是:在即将到来的10-15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长必将明显高于世界其他国家。”

    现阶段,经济危机是备受关注的热点,更多的企业家也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时间截点,那就是经济危机将终结在何时。但是,任何人都不能准确地给出一个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于这个时间节点的本身,我认为它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重要。

    保守估计,经济危机这条大曲线也许会在2011年年初走出谷底。但是,作为一个企业的掌舵人、管理者,“风物长宜放眼量”是其应该具备的一种质素,只有将目光投向10年、20年后的机会,才能在企业的“休眠”期内孕育蝶变的动力。

    我个人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充满信心,因为在即将到来的10-15年间,这个国家有动力也有能力以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的速度占据世界经济的一席之地。这个世界没有失去经济发展的动力,中国尤其没有。这应当成为中国企业家思考的起点和平台。

    15年前,世界很难想象中国会呈现出这样的大格局、大自信,更不会预见到这个古国将重新展现出卓然的大国风范。15年后,中国又将发生一系列显著而根本性的变化,我们有理由将期待的目光放在未来的15年,这也应该是有远见的企业家们的共识。

    在期待中,我们也应正视前路坎坷。毕竟今天中国经济的增长支柱是投资,推动力是政府政策的主导,由于政府政策的不完善,给以后的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和经济调整转型带来隐患。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经济发展中与伙伴之间的微妙关系。风云际会的国际经济让中国与世界密不可分,互为依存、你中有我的经济格局也是今年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第一年即放低姿态到访中国的原因之一。

    奥巴马访华的背后是否潜藏着更高的大国利益诉求,这不仅仅是政治家们需要深思的,也应该拨动企业管理者们敏感的神经。虽然我们需要诚恳的承认,中国的发展还要依赖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但是,大国利益支持下的贸易保护主义不应该被我们轻视。

    中国企业家要清醒地认识到:5年内改变出口导向的初衷并不现实。现阶段,中国的经济状态、生产布局和能力都以出口为导向,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以制造业为主要动力的经济增长方式,这是由我们生产能力的客观现实决定的。国际市场需要“中国制造”,中国市场也需要“中国制造”。虽然近年来,很多地方政府在主导地方经济支柱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但是他们或多或少都忽视乃至无视基本的经济规律。如果说政府“忽视”了这一点,那么企业家们必须要重视这一事实:制造业在中国不可或缺。

    企业家和政府都面临这一系列的疑问:我们需要怎样的制造业?企业是否准备好为中国内需的发展投入资源、挖掘潜力?有没有建立渠道、发展品牌说服国人购买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制造”?

    其实,中国的老百姓是很“可怜”的,他们一是没有充分的购买力,二是没有充分的消费经验,他们很多情况下会盲目听从企业的推荐和促销,乖乖地为产品的超额利润埋单。同时,很多企业其实也备感困惑,毕竟作为企业自身所得利润并没有大众想象得那么可观。实际上,从全球市场体系来看,中国市场上很多消费品价格是偏高的。我们销售同样质量的产品,区别仅仅是打上自己的品牌、放到自己的商店进行销售,乏人问津的尴尬几乎是很多企业的不幸遭遇。原因何在?最基本的就是中国企业缺乏商业模式、缺乏管理、缺乏知识,整个产业链是被切碎而无序的,是效率低下而缺乏组织的。由此目前存在于中国的生产和销售方式几乎都是粗放的、低效率的。

    企业家们需要有面对尴尬的勇气,也需要有窥探机遇的敏感。毕竟中国拥有庞大的内需市场,这也是一个受到世界经济羡慕的巨大的潜在市场。无论是制造业或是其他行业,立足于这样一个市场,并培养出敏锐的嗅觉,才能为自己在经济转型中寻找飞跃发展的契机。

 



责任编辑:cprpu
[1] [2] 下一页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河北省企业风险防范促进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1028489号 公安备案13010202001484号
Copyright2000-2012 邮件:hebcpr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