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乐凯,曾被誉为“中国感光材料行业的一面旗帜”。因为有了乐凯,我们用上了质优价廉的国产胶卷;因为有了乐凯,美国柯达、日本富士等国际巨头独霸中国市场的构想没有变成现实。乐凯,曾被视为民族企业的象征,寄托着我们太多的期待与梦想。
然而,数码时代扑面而来,传统胶卷生产企业举步维艰。乐凯的未来,在许多人心里成为悬念。
如今,乐凯在做什么?这座曾经创造过共和国感光工业无数第一、承载着无数国人彩色梦想的胶片城,面对数字技术浪潮,能否继续生存发展?能否继续书写新的传奇?带着这些疑问,本报记者走进乐凯,寻找答案。
带上小巧的数码相机,轻轻按动快门,影像即刻清晰呈现。数字时代,照相变得如此轻松快捷,胶卷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当人们乐享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时,一家企业却被数字化洪流卷进严峻的生存危机之中。
它就是乐凯,曾经的“中国胶卷之王”。
用胶卷记录下的辉煌,已定格为历史
2009年12月1日上午9时,雾锁保定古城。位于保定西郊的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院内,胶卷生产车间冷冷清清,因没有新订单,生产线这些日子一直都停着。
“这里曾是乐凯最繁忙的车间。”总经理办公室对外事务部高级主管尹培军感慨地说。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乐凯胶卷供不应求,生产线每天24小时满负荷运转,也满足不了需要。前来订货的车辆在院内排起“长龙”,乐凯宾馆几乎天天爆满。
用长长的胶卷记录下的辉煌,已定格为历史。
如今,乐凯胶卷年销量与1999年高峰时的销量相比,下滑四分之三,为公司带来的销售收入份额已不足5%。
数码时代突如其来,彻底改变了乐凯的命运。“尽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们就预感到数字时代正在到来,但到来的速度之快,却大大超乎了想像。”副总经理王英茹说。
“中国胶卷之王”就这样倒下去了吗?外界质疑乐凯,乐凯也在考问自己。
第三次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
“实际上,这已是乐凯第三次创业了。”王英茹说,乐凯从事的是技术高度密集型产业,从出生那天起,注定就不是“温室里的花朵”,它一次又一次在市场风浪、技术革新中经受着考验。
1958年7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影胶片厂在保定西郊破土动工,这就是乐凯的前身。后来,中苏关系交恶,前苏联专家突然撤离,项目建设一度陷入僵局。依靠自力更生、自主研发,乐凯渡过了难关,生产出我国第一代黑白、彩色电影胶片,并将自主研发的航空航天胶片通过人造卫星送上太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电视方兴未艾,电影急剧滑坡,以电影胶片为主业的乐凯再次遭遇生死抉择。乐凯没有退缩,勇于“亮剑”,自主研发出我国第一代彩色胶卷、彩色相纸,从而打破了当时只有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才能生产彩色胶卷、彩色相纸的“神话”。
此后,乐凯胶卷以优良的品质、较低的价位走进消费者的生活,使美国柯达、日本富士雄霸中国彩色胶卷市场的坚冰不断融化。当时,人们习惯将柯达、富士、乐凯按其胶卷的主色调区分为黄、绿、红。在“黄绿红大战”中,乐凯坚守“阵地”,成为中国感光材料业硕果仅存的民族品牌。
实际上,数字化的苗头在胶卷市场一片繁荣的时候就已出现,只不过危机潜藏在冰层下。当冰层轰隆一声断裂开来,人们才真正意识到感光材料大势已去。
面对数字成像技术骤然兴起,乐凯并非无动于衷。沿着市场相关、技术相关的惯性思维,曾进行过一系列探索:与美国一家公司合资生产过数码相机、带胶卷相机,也探索过生产立体数码影像,但都没有成功。“一是对外部环境的判断,没想到数字化速度如此之快;二是对自身技术储备认识不足,进军电子行业,乐凯没有足够优势。”王英茹分析。
乐凯因此遭受到来自外界尖锐的指责,认为相比柯达、富士,乐凯转型的步子迈得不够早、不够大,导致以胶卷、相纸为主业的上市公司——— 乐凯胶片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以来利润每况愈下,至今仍未走出亏损的阴影。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