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何梁何利基金 “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获得者王德民
王德民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事业倾注在北大荒这片他所钟爱的沃土上,在创造了油田开发技术奇迹的同时,也彰显了他做人做事的品格魅力。
■文/窦丽娟/本刊记者 石杏茹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个两鬓染霜的老人正沉浸在这个瑰丽的冰雪世界中。这位老人刚刚从北京领取了2009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他就是王德民院士。深吸了一口寒冽的空气,王德民感觉繁华喧扰的大都市带给自己的浮躁之气一扫而空。虽然不喜欢在气候寒冷的地方生活,但50年来,无论走过多少地方,王德民院士矢志不渝地认为,这里,大庆,是最适合他的热土。
大庆,一个让人热血涌动的名字;大庆油田,一个盛产奇迹的地方。数不尽的辉煌业绩背后是一串串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王进喜、马德仁、段兴枝、王启民……也包括王德民。
何梁何利奖 石油第一人
11月10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何梁何利基金2009年度颁奖典礼正在隆重举行。72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王德民成了最耀眼的明星。他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自该基金成立以来,只有钱学森、吴征镒等27名中国科学家获得此项殊荣。王德民既是2009年度“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唯一获奖者,也是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摘得此项桂冠的第一人。
何梁何利基金主要用于奖励有杰出成就的中国科学家,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民间科技奖励基金。王德民为何得到它的青睐?基金评选委员会对王德民院士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称赞他为大庆油田开发及百年油田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做出了卓著贡献,其科学精神、创新理念和高尚道德情操,为大庆精神增添了新的内涵。
王德民对大庆油田的贡献有多大?
1961年,他推导出我国第一套不稳定试井方法“松辽法”,至今已累计使用100万次。1965年在世界上他首次研制并推广了一套钢丝起下的分层测试仪器。上世纪70年代,王德民分别研究并推广了国内首创的偏心配产、偏心注水工艺和“限流法”压裂工艺,为扭转油田“两降一升”的局面和开发薄油层起到了重要作用。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他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完成了“化学驱”三次采油技术的攻关并进行了大规模推广应用。上世纪90年代,他带领科技人员研究成功的“泡沫复合驱油技术”,对大庆油田复杂油层的战略开发有极高的实用价值。进入21世纪,王德民从行政职务退下来后,继续针对大庆油田进入超高含水期(含水超过90%)利用多元复合驱以及相应的采油工艺技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并延长稳产期的问题,提出并组织了泡沫三元复合驱、三次采油与三次加密结合、二元复合驱、低于凝固点常温输送原油、采粘弹性流体防偏磨、储能器和同井注采等技术的研究和科技攻关。目前,王德民院士正从事“四次采油”、“一元驱”、“二元驱”、“多元、多相驱油”和与之配套的采油工艺技术等对石油工业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和工程技术研究工作。
50年来,王德民带领的科技团队成功完成的早期注水、分层开采、稳油控水和聚合物驱油四代自主创新技术,使大庆油田采收率、原油产量、持续高产稳产三大指标居于世界第一,为大庆油田连续27年保持年5000万吨高产、近8年实现年稳产4000万吨和百年油田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他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二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二项;此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技大会奖、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以及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部)特等、一、二、三等奖等24项,并取得国家专利9项、国外发明专利6项。2000年后,王德民获得科技成果及专利32项,荣誉称号28项。
王德民院士在国际石油界同样享有声誉,是国际石油工程师学会“杰出演讲人”和“杰出会员”,被授予“终身会员”荣誉称号,获亚太地区“贡献奖”和“杰出会员奖”等。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