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出口和投资不平衡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出口和投资增长快,消费增长较慢的现实给经济增长的模式带来了数次挑战。本次金融危机之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被再次提上日程,虽然效果明显,但后劲可能有些不足。老百姓不敢消费,恐怕最根本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初次分配过程中劳动报酬过于偏向政府和企业,即“挣得少”;二是社会保障水平还不足以支撑大家放开消费,也就是“怕的多”。
拿“明天”买“现在”,不敢!
“谁不愿意消费,进商场、买私车,关键是咱拿什么去消费。”石家庄市民方波(化名)虽然自诩是白领,但自称从来没有找到过白领的感觉。在方波晒给记者的月收入和月支出流水账里,数字清清楚楚的证明了一位“月光族”的生活状态。“11月10日,工资及奖金2736.9元;11日庆祝光棍节聚餐260元;17日还信用卡1130元;朋友结婚、生孩子400元;水电费200元;买运动服380元;换一台显示器1300元;预留下月房贷1250元……”方波一笔笔算着上个月的开销对记者说,“如果按这个月工资计算,余额是-2183.1元。”
虽类似方波的个例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以房贷为主的日常开销在月支出中比例过大,挤占了其他消费;另一方面,缺乏安全感的人们不敢过度消费。
中国消费率仅为美国的一半,低于印度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彭志龙2日表示,与投资和出口增速相比,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相对较慢,从而居民消费在支出法GDP中的比重较低。2008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为35.3%,美国为70.1%,印度为54.7%。
换句话说,中国的消费率仅为美国水平的一半,而且低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综合实力上升吸引了全球目光的中国,投资和出口规模居世界前列,为何消费却成了差距如此之大的短板?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数据显示,2009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有4个百分点,投资贡献了7.3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远低于投资。
居民收入增长赶不上消费支出
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7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761元。这样的收入水平较之以往已经有了大幅的攀升,但是相对于消费支出增速来说仍然显得有些慢。
数据显示,1978年-2008年GDP年均增长速度是9.8%,居民收入年均增长速度是7%,居民消费支出年均增长8.8%。居民收入增速不仅低于GDP增速,还低于消费支出增速。换句话说,老百姓工资涨的速度,不如物价涨得快。
最为明显的例子是,按照2008年的一线城市的房价水平,城镇居民15781元的年均可支配收入,可能连一平方米的房子都买不到。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记者表示,目前中国的财富分配机制是不平衡的。在这样的机制之下,GDP高速增长并没有带来国民收入与之相匹配的增长。专家认为,当前的财富初次分配过程中,社会财富过于偏向政府和企业,而作为最基本要素的个人劳动报酬反而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过低。
社会保障水平低挤出消费
另一个客观的现实是,社会保障水平较低使得居民要自行承担大比例的社会保障费用,从而进一步挤占了居民消费的空间。
市民吴先生告诉记者,正是考虑到当前养老金保障能力较弱的问题,他才坚持几年来一直为自己和家人购买商业保险,“基本上每年全家人各险种的保费需要2万元左右。”吴先生说,“我觉得这是必要的,比先买私家车重要。”
明年“消费”或是经济主题词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经济回升中存在隐忧。
从消费角度来看,我国上半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同比增长15.0%,实际增长16.6%,比去年同期加快3.7%,分析原因,消费的增加一方面得益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包含的政府消费,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汽车家电下乡等补贴性政策的推行。但消费增长后劲不足。
郭田勇认为,未来一段时间还应以促进经济的平稳复苏和实现中长期的可持续增长为政策主线,其中,扩大内需,积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至关重要。
郭田勇建议,应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财政上更加有所侧重,提高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以确保国民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无后顾之忧。其次,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缩小收入分配不公现象,以进一步扩大低收入群体的消费。
名词解释
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的最终消费(用于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的总额)占当年GDP的比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用于最终消费的比重,是衡量国民经济中消费比重的重要指标。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