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推倒的第一张骨牌
随后,在扩张路上一帆风顺的铜锣湾,遭遇了困境。一件小事成了铜锣湾大转折的拐点。
事情的起因是铜锣湾大连店拖欠一个半月的电费。一天早晨九点钟,当大连铜锣湾近千个营业员正要入场的时候,突然全场断电。由此一个管理上的小事演变成了公共事件!引发全国媒体的报道。
“因为只是欠了一个半月电费的小事,没觉得会引发什么问题,有些疏忽了,认为这样的事情大连分公司应该能处理。另外当年的大区计划对管理效率也造成了影响。”陈智这样回忆。
因为铜锣湾是风头正劲的Shopingmall领头羊,这个事件触动了财经媒体的敏感神经。“五大财经报纸轮番上阵,质疑铜锣湾的资金链,当时我们在处理危机方面还不成熟,这些随处可见的推测对我们影响很大。”陈智感叹。
在一个自验预言的时代,当大家都纷纷质疑铜锣湾的资金链问题时,铜锣湾的资金链就会果真出问题——“合作伙伴、供货商对我们不信任了,导致很多地方的分店出现供货商的挤兑现象。”这是严重的突发事件,即使是银行,也最怕出现这种情况!
大连事件最直接的结果是大连铜锣湾关门,而且导致其他地方出现供应商挤兑。2006年,铜锣湾扩张的极致之时,一些店反而因为供货商挤兑而倒闭。
屋漏偏逢连夜雨
进入2007年,危机更加深化。
2007年,为了应对供货商的集中挤兑,铜锣湾必须短时间内凑齐大量款项,应对紧急情况,于是开始卖店!
“2007年,我们打算出售好几个店,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缓解资金压力,而且想卖之后,很快就有人接手。”但屋漏偏逢连夜雨,卖店事件又引发了外界的连锁反应。
“很多媒体开始跟踪报道:看铜锣湾卖店了,证实了我们的推测,资金链出问题了!”陈智哭笑不得。
而面对《中外管理》提出“如果能现在回过头去重新处理,您打算怎么办”的问题,现在的陈智果然和当年不同了:“肯定不卖店。当时扩张太快了,没觉得卖店有什么要紧,认为以后还能发展回来。但现在看,当时最好的处理办法是融资。很多大财团看我们出现危机,在谈融资的事情。而我们以前也做过上市的准备,具备快速融资的基础。”
可惜历史不能回到起点。为了解决困境,铜锣湾卖出了国内第一家Shopingmall——深圳福田店。事后陈智心疼不已:“毕竟这是中国的第一家Mall,毕竟这是铜锣湾的第一家Mall,也是全国业界的样板!”
但正是在出售了这第一家店之后,陈智才逐渐从扩张的狂热中走了出来。
“慢模式”扩张
2008年,是陈智反思的年份,铜锣湾做了新的发展规划。
而最主要的调整,就是铜锣湾从原来合作、租用为主的快速扩张模式,转向自己建店、自己经营的“慢模式”。
“我很欣赏《中外管理》提的中速发展概念,这就是铜锣湾要控制的速度!”陈智的思维与早年扩张时已经大不相同,“2008年和我们洽谈像以前那样做加盟店的人很多,但2008年,我们一家也没有做。”
近两年,铜锣湾大Mall只扩展了几家,完全不是那种一年几十家的豪气。而且这些都是自建店!
“现在各地政府非常重视建设Shopingmall,经常有各地政府发来的邀请,提供专机服务,希望举全市之力把Shopingmall做起来。但是我们头脑已经冷静了,2008年到现在的所有自建店都经过了反复论证,成本上非常符合我们的要求时,才会出手。”
本文开头提到的朋友眼中的“陈飞人”现象,就是陈智在避免像早年那样“只看报告就拍板”的教训,而是一定要亲自考察各个送上门来的“投资机会”。
站在每个城市的街头,陈智审视着这里的人们,例如:女孩子挎包的多不多、是喜欢化妆还是对化妆无所谓、穿什么鞋、手上爱不爱带东西等等。看似琐碎的观察,其实是陈智在判断着这个城市的人们是否满足当前的消费现状,判断日后可能的消费演变。
2009年,站在经济的转折点上,陈智思考最多的问题是:“铜锣湾不仅要注重品牌、注重人力资源、注重供应商优势,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关注点——资本。每个行业都有它的基础,Shopingmall这样的重资产行业,打好资本基础才是关键,而不在于扩张速度!”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