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官员日前预计今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万亿元,并表示正在研究如何进一步扩大消费,汽车家电消费的相关政策仍有调整余地。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投资、消费、出口之中,近20年来最乏力一直是消费。商务部能致力于扩大消费,当然是好事,但是根本解决消费乏力的弊病恐怕非商务部单一部门力所能及,而对汽车、家电等个别行业的特殊关照,又恐怕会有后患。
向政府缴纳同样比例的税金,有的行业比其他行业更受领导重视,难免让人猜疑,猜疑是有成本和后果的。香港特首曾荫权在2009年10月14日《施政报告》中建议派悭电胆(紧凑型节能荧光灯)购物劵,翌日被多份报章揭发,曾荫权的亲家莫锦泉是“悭电胆大王”,曾荫权这政策有利益输送之嫌。史称“悭电胆事件”,该事件被香港媒体炒得轰轰烈烈,倒是意外地拉动了报刊消费需求,但是该事件严重伤害了曾荫权个人信用和港府权威,严肃的政策沦为坊间笑谈。悭电胆尚且有节能、环保等概念可以敷衍,汽车和家电何德何能享受政府特殊补贴?很担心商务部也被人发现存在利益输送关系。
任何一项决策,不仅要兼顾历史,更要考虑对未来的影响。家电被指产能过剩最严重的行业,政府补贴有助于消化库存,可是消化库存的同时也在刺激生产。如果今后停止政府补贴,势必造成更严重的库存,反过来绑架政府补贴和公众利益,恰如美国汽车产业近年来面临的形势。中国的汽车制造业方兴未艾,但是城市车多拥堵为患,市政道路建设跟不上汽车消费的节拍,在这节骨眼上补贴汽车消费岂不是给市民添堵?
我不想挑剔商务部,商务部由原来多个行业主管部门合并而成,相比之其他部门,商务部表现尚可。年初关于消费券的讨论中,商务部站在公众舆论一边,支持在中央一级发放消费券。消费券是一项比较公平的拉动消费举措,将消费主权交给国民,由国民自主决定购买何种商品和服务,然后刺激相应的产业发展。消费券和货币功能类似,除了制造潜在的货币贬值威胁之外,并不会对产业发展造成不均衡的后果。
中央发放消费券的建议后来被财政部否决,财政部认为中央财力紧张,应该由地方政府量力而行。但是现在路人皆知手头最宽裕的莫过于中央财政,而且发达地区发放消费券并不能惠及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国民,连公平和均富都谈不上。政府服务公平第一,效率第二。单纯为拉动经济而开支,那不是政府职责,那是企业责任。
商务部内部明白事理的人应该很多,被利益裹挟的腐败分子相对较少,有一个郭京毅捞点外快很快就被抓了。总的看来,商务部在中央诸多部委中算个弱势群体,只能搞点以旧换新的小动作,即便“继续扩大”和那些动不动投资几千亿上万亿的部委比起来仍然是小动作,但是商务部手中有把屠龙刀——《反垄断法》,被束之高阁,尚未沾过垄断国企的龙血。
垄断的铁路、航空、公路、燃油和苛捐杂税们一道压抑着国人消费欲望,主管流通企业的商务部应该对商品的流通成本构成心知肚明,与其关起门来研究,不如将更多数据公之于众,借助舆论的力量为《反垄断法》出海屠龙壮大声威。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