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管理难在哪儿?
95%的资金还用于末端治理,垃圾管理应覆盖全过程
从垃圾处理到垃圾管理,一字之差,反映的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所有产品和包装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我们的企业还停留在生产不考虑废弃的阶段。垃圾管理实际上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结合,是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邓俊说,目前的垃圾管理还仅仅停留在末端治理,前端的工作远远没有到位。
据专家介绍,在国外,垃圾管理涉及法律、产业政策、生产与消费者责任,远远高于垃圾处理本身,而且国外的政策法规一般都写得很细,各种政策的可操作性都很强。而我们有利于垃圾减量和资源化处理可操作性强的产业政策亟待出台。
相关的企业最有发言权,董黎表示,目前的垃圾成分造成处理企业“产品”附加值很低,而且虽然企业竭尽全力,每天分拣出来的塑料废弃物也只有总量的10%,绝大部分塑料都去了焚烧厂。要提高分选率,必须有政府政策、资金上的支持,而这样的支持力度仍然有待加大。
“从目前的情况看,北京已经有近700家企业参与到垃圾资源化的工作,如何加大扶持力度、调动这些企业的积极性还需政府更多的实际行动。”王维平告诉记者,在国外,政府对垃圾事业的投入一般分为三部分,垃圾减量化占1/3,管理占1/3,末端处理占1/3,而垃圾管理对减量化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2/3的钱花在了减量上。
而从目前政府对垃圾的投资看,95%的资金还用于末端治理。“北京市把垃圾处理定位于公益事业,政府的作用不能缺位。这个不缺位不仅是投入增加,不能只想建设,更要考虑运营支持,还要带动全社会承担相应的责任,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治理。”邓俊表示,垃圾事业关系民生,要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调动全社会的参与,从全过程管好垃圾是解决垃圾问题的必由之路。
“改进理念,让投资环节前移,正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根本出路。”王维平说。(记者 孙秀艳)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