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难题有啥招?
直接投资百亿,垃圾处理的硬件与体系建设同步进行
进入2009年,北京有关垃圾的政策措施出台得特别多。3月初,有关部门首先修改了北京市餐厨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管理办法;4月中旬,关于农村垃圾的两个指导意见相继出台;4月28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对垃圾处理工作的指导细致入微,一场针对垃圾危机的战役悄悄打响。
北京市政府提出了“增能力、调结构、促减量”的目标。目标中的几个数字颇引人注目:2012年日处理生活垃圾达到1.7万吨,基本实现餐厨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处理;2015年形成日处理近3万吨的能力、实现全市原生垃圾零填埋、力争实现生活垃圾产生量零增长。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当然不易,为此,北京市政府首先开出了100亿的投资大单,用于5年内新建改建垃圾处理设施40余座。
“当前解决难题的首要办法就是要两手抓,一手抓增能力,一手抓促减量。”邓俊说,根据北京市垃圾处理是公益事业的定位,有关部门确定了四个优先发展的目标,加快设施建设已经成为《北京市2009年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折子工程》最重要的工作。
与此同时,体系的建设正在加快,折子工程要求,2009年北京市城八区将新建再生资源回收站点300个,完成13个再生资源专业分拣中心的建设,同时积极推进网上预约收购,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和利用水平。
不仅如此,对社会单位实行垃圾从量计费制度的前期研究已经全面展开,据邓俊介绍,政策体系、技术标准、技术手段等具体工作取得初步成果。而由市市政市容委开展《生活垃圾立法调研》已经完成,有关调研报告已报送市人大,北京的生活垃圾管理与处理的法制之道应该为时不远。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