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是作秀吗?
居民意识很重要,相关的配套设施急需跟上
在年增8%的垃圾面前,减量化已经成为最紧要的工作,而这个工作似乎并不是一帆风顺。
审视了一下自己手里的垃圾袋,北京市西城区居民胡彤琨说得很实在:“以前也分类,但是亲眼看见垃圾清运工把自己分好的垃圾重新混装,我就不再分了。”在北京,与胡先生同样经历的市民恐怕不在少数。10多年前,从环保民间组织倡导垃圾分类减量开始,北京社区垃圾分类的工作都在持续开展,然而,由于后端的清运、转运、处置的人员设施难以到位,大多数的垃圾分类还只停留在很低的层面,没有在根本上达到减量化的效果。也正因此,垃圾分类甚至被指责在作秀。
“从北京目前的情况看,垃圾处理总体还停留在物流的水平,也就是垃圾搬家,资源化空间还很大。”北京环卫集团一清分公司副经理董黎说,目前的垃圾处理大多经历这样的程序,从垃圾箱到垃圾楼,小载重运输车再将垃圾运往指定地点换成大载重车,然后运到垃圾填埋场。所以严格地讲,北京市很多垃圾处理设施还谈不上分选资源化等系统处理,而是简单的物流。邓俊也透露,北京市目前的900多个密闭式垃圾清洁站仍处于混合收集中转的功能,难以适应分类运输的需求。
在一清分公司小武基大型固废分选转运站,满载生活垃圾的垃圾车将垃圾倾倒在专用的板式输送机和皮带机旁,经过手选、滚筒筛选、磁选、风选等多项工艺,铁、塑料、大件料、焚烧料、有机料、填埋料六种“产品”被一一分开,这些“产品”的用途和结局也各不相同——废铁可回收再利用,废塑料经过深加工处理成塑料制品重新投放市场,有机料被送往堆肥厂堆肥……
“我们还有一套红外精选设备,只要设定相应的种类特质,对生活垃圾中有高利用价值的东西都可以实现分选回收,纯度可达90%以上。”转运站站长王宏哲告诉记者,从垃圾上线处理到最终完成分选,只需要十多分钟。
正是由于小武基站的减量化工作,目前每天送往北神树垃圾填埋场的垃圾总量还不到100吨。先进技术引领的分类成果固然令人欣喜,然而粗选每天处理1300吨,精选每天处理200吨的量能还是让人感到有点遗憾。而更让人遗憾的是,目前在北京城区,这样具有分选功能的处理站仅有两家。
“从传统到现代的处理方式,需要一定的时间。目前后端处理的不配套确实让居民的分类工作效果大打折扣,但是从国外的经验看,我们不能等所有的设施都配套了,再来提倡垃圾分类,因为居民意识和习惯的培养绝不是朝夕可以解决的。”邓俊表示,北京计划用3年时间,安排专项资金,按照分类、压缩、密闭、环保的基本要求,改造现有的垃圾密闭清洁站,使其具备一定的分类处理能力,以适应前端居民分类的要求。同时,政府也在推进电动分类收集车等运输能力的建设。今年,在全市党政机关、学校、宾馆、公园、度假村等地选择了100个单位开展垃圾“零废弃”管理试点,并出台了相关的管理办法和标准,目的就是要调动全社会每个单位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从源头做好垃圾减量。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