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转型
对鸿海而言,进入渠道圈还有更深层的意义——转型。
财报显示,2009年上半年,鸿海集团营收达8121.02亿新台币,净利为284亿新台币,但鸿海的“孙”辈公司——富士康国际(系富士康集团子公司)却亏损了1870万美元,这也是富士康集团创业35年来遭遇的最大一次打击。
郭台铭开始坐立不安,他在不久前召开的一次内部会议上指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持续作用下,富士康不能再走100%外销的路子,而应将外销制造业向内销科技服务业转型。
在郭台铭的授意下,富士康集团最近成立了一个被称为“天马行步”的科技整合服务事业部,该部门负责人正是目前被传言未来最有可能接管郭台铭权杖的蒋浩良。据富士康集团内部一位不愿具名的员工透露,“天马行步”事业部将主要进行新技术的研发工作,而之所以被称为“天马行步”,寓意就在于“天马行空,步步为营”。它所研发的产品,就是为了在内销战略下打造富士康的自主品牌。
在此情形下,敷设国内渠道已经成为鸿海转型的关键一步。除了近期被传出正与阿里巴巴就如何在互联上实现硬件产品、软件和检测等各种科技服务的销售进行沟通,提倡内部创业开拓市场外,郭台铭开始了实体店的布局。
8月4日,突然造访重庆的郭台铭在与重庆市政府签署了2000万台笔记本代工厂的项目后,还亲临重庆解放碑、观音桥、石桥铺三大商业区进行考察。按照赛博数码西区总部企划主管何学勇的介绍,富士康已在重庆开设了6家赛博数码广场,累计投资10亿元左右,郭此行正是为赛博数码物色新的门店位置。接下来的9月1日,业界爆料富士康与索尼签订协议,它将收购索尼美国加州工厂90%的股权(包括3000名工人)和该厂墨西哥液晶电视组装厂的部分生产设备。
“富士康正努力打通上下游产业链,计划将产品摆上未来万家门店的货架。”一位从事代工行业的人士指出,一旦实现产销一体,富士康将会进一步压低产品价格。他还认为,在外销模式下,富士康接单代工的产品在其厂内贴牌,再交给各品牌总代,总代再运到各经销商处。在国内,接近80%的3C产品品牌都由富士康代工,如果其生产后直接在自己数以万计的卖场中销售,一般能降低商10%-20%的成本,形成更大的利润空间。
备受质疑
帕勒咨询资深董事罗清启认为,鸿海进军渠道是一个有远见的决策,因为“代工企业唯一控制不了的就是品牌跟渠道,一旦出现新的代工企业抢夺品牌份额,代工市场就会出现问题,而有了庞大的渠道就可以强化鸿海在品牌商面前的优势,加固它对市场的控制”。眼下,国美开始收缩门店战线,其今年上半年虽然开出了30家新店,但总店数却减少了80家左右。苏宁则忙于拓展海外市场,这为鸿海挤入国内渠道市场创造了宝贵的时机。
但问题是,当国美和苏宁都在为提升单店利润率大费周章之时,国内渠道是否还有鸿海的立足之地?
有声音认为,国内通讯、数码和IT产品还比较分散的销售业态正面临重新整合,国美、苏宁等卖场虽然也在不断并购其他同行,但都还没有能力胜任此重任。这意味着国内仍有充分的市场空间给刚刚杀入的鸿海发挥。但另一种观点则指出,目前国内家电卖场版图基本被国美和苏宁瓜分,国美在数十年的发展后才有1300家门店,苏宁有847家。郭台铭想3年内开出万家店面,从现在开始算,平均每月至少要有277家新店开张,这简直不可思议!
“仅靠自建门店和与麦德龙的合作是很难实现目标的,关于这一点,郭台铭并不糊涂。”持第二种观点的人士向本刊记者指出,郭台铭已经扬言不排除以并购或控股的方式实现万店计划。若真如此,他最佳的目标可以是国美和苏宁已经和正在关闭的门店,但又不难断定,这种交易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或许他可以转换一下思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网络渠道上。由于鸿海代工的3C产品品牌众多,且数量庞大,它完全可以以连淘宝都无法与之抗争的价格进行销售。
目前,鸿海方面并未对以上建议作出置评,而国美、苏宁等也并未因为郭台铭的新计划而显得紧张,反倒表现得出奇的平静。但一位接近这两大渠道巨头的人士透露,“美苏”之所以态度如此淡漠,主要是因为它们均判定郭台铭是在故作姿态,从而为其工厂赢取更多的代工订单。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