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做PE、投资,靠的是品牌、信誉,在这一点上,两个人都不缺。柳所掌控的联想控股集团是中国企业成长的一面旗帜,多年的品牌效应在中国商业领域为其带来了巨大的资源与机会;而卢有着深厚的资金实力与政府人脉(能让中科院将所持股份量身定制转让给他恰好显示了其实力),二者的联合无疑让构造一个未来“红色PE”帝国成为可能。你甚至已经可以从中看出这个PE未来的商业优势。
这显然是一起精心设计的股权交易。尽管中科院国科控股早在今年8月7日于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其拥有的联想控股29%的股份,但苛刻的参股条件几乎就是为中国泛海量身定做:新股东必须成立20周年,实缴注册资本不低于40亿元,2008年度审计后的资产总额不低于350亿元,资产不低于100亿元,且近三年的净利润不少于8亿元。
不仅如此,受让企业还要在金融、能源和房地产三个领域平均至少有20亿元的投资额,且至少在一个领域须拥有控股的上市公司—这意味着联想控股期望新股东能在未来核心资产的投资上助上一臂之力。
这些条件均与中国泛海相符合。
除了联想集团、主营分销的神州数码,联想控股旗下还包括从事地产开发的融科智地,以及从事投资的弘毅投资和联想投资。与融科智地相对应的,中国泛海控股的房地产开发公司有15家,拥有可开发面积及土地储备超过1200万平方米。这家公司还拥有联想一直希望进入的金融产业投资,其参股中国民生银行、民生人寿保险、民生证券、海通证券、民生典当这五家金融机构,基本覆盖了金融行业全线业务。此外,它2007年9月在包头利用洁净煤技术开始的煤化工项目,正好契合联想控股在能源产业方面的要求。
新股东的引入,让在一两年前还宣称意图隐退的柳传志现在已将局面全部置于自己掌控之中。身任联想控股董事会主席的柳传志,凭借现在的股东格局,也更能主导联想控股的行进方向:国科控股(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占有36%的股份,职工持股会和中国泛海分别持有35%和29%的股份,可以想见,后两者的股份加起来可轻>>松主导联想控股的董事会。而且,中国泛海能入股联想控股的条件之一就是,股东不得更改联想控股既定的发展战略和各项业务规划,包括相关财务安排。
柳传志对于联想控股的投资业务于多年前已有布局。
联想控股在2000年通过子公司融科智地进入房地产市场,之后通过设立联想投资和弘毅投资开始进入投资行业。
柳传志清楚,要实现那些愿景(多个行业领先,形成自己的核心产业), 肯定不是像当年做联想集团一样一步步做出来,而是要选择合适的对象,投资控股扶持,然后才能形成核心资产。
在联想投资成立之时,柳传志还离不开PC制造思维,并肯定地说,联想投资只投与IT有关的业务项目和企业,例如电信设备,应用软件,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设计等;待2003年联想投资再次融资时,柳传志已经很像个资本价值追逐者,希望更多投资在非IT行业的高增长领域。
现在,弘毅投资更多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投资尝试,并大多涉及行业并购整合。弘毅第一个项目苏玻集团在改制后并购北京泰仓玻璃和蓝星玻璃,成为国内最大的浮法玻璃生产商;到2008年,弘毅还协同之前投资过的 中联重科(行情 股吧)收购了欧洲第三大混凝土机械设备制造商CIFA公司。
这些都使得柳传志确信自己的团队有眼光也有实力去通过投资来寻找“核心资产”。
像之前为联想集团、联想投资、弘毅投资等公司选领导者那样,柳传志为联想控股直投业务精心选择了一个领导者。这个人是吴亦兵,柳传志看中他在投资和并购方面的经验。吴曾任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亚太区并购整合业务总经理,在联想集团并购IBM PC部门时,以麦肯锡顾问身份经历了联想谈判和收购的全过程;之后吴亦兵任职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首席战略官,详细了解联想集团并购之后的整合难题。2008年7月,吴亦兵带着他所有这些经验,开始就职于联想控股,出任常务副总裁,并负责直投业务。
尽管柳传志与卢志强形成联手,但中国的PE市场如今已是强敌环伺。全球主要的PE,如百仕通、KKR以及德州太平洋集团等,都已在中国内地市场四面出击,展开并购,它们的资金募集规模很多超过10亿美元。而中国内地的民间小型PE投资机构甚至多达千家以上。
相比之下,对于联想而言,在5年之内要在不同产业投资出“核心资产”,100亿元人民币并不是个很大的数目。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