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钢群殴总经理致死事件
2009年7月24日,部分职工因不满企业重组而在通钢厂区内聚集,反对河北建龙集团对通钢集团进行增资扩股,建龙集团派驻通化钢铁股份公司总经理陈国君被殴打,不治身亡。7月24日晚,当地电视台发布公告称,根据广大职工愿望,经吉林省政府研究决定,建龙将永不参与通钢重组。至夜,通钢恢复生产,鞭炮齐鸣。
徐景安(深圳市新世纪文明研究会会长):
通钢事件突出反映了员工利益诉求得不到保障的制度性缺陷。员工持股计划应有序推进,应保障普通员工持股的比例。由员工与企业进行工资集体协商,也是正在探索的一个办法。
乔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
通钢事件说明了劳资矛盾的对抗性在增强。
我认为,要在国企改制中处理好劳资矛盾,最重要的是政府和企业管理层要尊重职工的知情权、审议通过权和协商谈判权,协调处理好涉及职工权益的有关问题。国有资产交易要实行“阳光操作”。
三鹿问题奶粉事件
2008年9月11日,《东方早报》记者简光洲率先披露了三鹿问题奶粉致婴儿肾结石的报道。当晚卫生部指出,近期甘肃等地报告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调查发现患儿多有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三鹿事件导致个别婴孩因喝了毒奶死亡,近30万名儿童患病。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发生后,多家奶粉厂家也被检出三聚氰胺,三鹿奶粉事件对整个乳制品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孙立平(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三鹿事件中政府对企业的监管缺失,来自企业经营活动本身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与政府的政绩联系在一起,地方财政对“纳税大户”的依赖导致监管的缺位。同时,政府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政府更大的责任是促成社会机制的形成,让法律来保障底线,过了线就是犯罪。
关键是重建食品安全的社会机制。三鹿问题奶粉的披露,是来自媒体坚持不懈的跟踪采访。而在此关键时刻,却很少看到各省市消费者协会以及中国消费者协会的在场。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要营造一个“道德社区”,集体意识对道德社区中的每一个社会成员,包括企业公民,形成压力。
笑蜀(南方周末首席评论员):
三鹿问题奶粉事件显然是企业应对突发舆情的一个失败的案例。三鹿之死,归根究底就死于这种具有强大政府背景的国企病态的自大和自信。 (记者 李丽整理)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