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源收购案
2008年9月3日,可口可乐宣布计划以现金收购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汇源老板朱新礼的“养猪论”,引起网友的一片质疑。2009年3月18日商务部宣布,根据中国反垄断法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这是反垄断法自2008年8月1日实施以来首个未获通过的案例。
施明慎(人民日报经济部副主任):
可口可乐并购汇源被商务部依《反垄断法》给予否决,这样的结果符合大多数网民意见,但似不应单纯看做是网络舆论的胜利,而应看做是法治的进步。尽管并购在世界经济活动中已成常态,但中国民众似乎并不习惯。特别是当外资并购在中国发生时,每每可以听到捍卫民族品牌、保卫国家经济安全等呼声。所幸的是,政府主管部门并没有被网络情绪左右,他们关注的是保护市场公平竞争和维护消费者权益,而这恰恰是中国反垄断法的核心。
微软黑屏事件
2008年10月20日,微软通知,盗版XP专业版用户的桌面背景每隔1小时将变成纯黑色,盗版Office用户软件上将被永久添加视觉标记。中国用户对微软“黑屏”的做法反应强烈。
杨妮妮(证券时报舆情监测室分析师):
有网民由此联想到中国电脑用户的网络安全问题。我国目前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完全依赖国外进口,其安全性存在极大的潜在威胁,特别是在国防、金融等关键领域大量应用国外软件,将会直接威胁国家安全。微软“黑屏”事件也给所有国人上了一课,比任何说教都有力。它让我们认识到中国必须要发展自己的基础软件,只有使用自主可控的软件,信息安全才有保障,自己才是电脑的主人。
谷歌中国“色情门”事件
2009年6月18日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对“谷歌中国”(google.cn)网站公开进行强烈谴责,要求其对淫秽色情和低俗内容进行彻底清理。6月19日全国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办公室宣布,暂停该网站境外网页搜索业务和联想词搜索业务,并责令其立即进行整改。
胡江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分析师):
谷歌对此事件的反应,也充分体现了互联网行业的速度。针对影响如此广泛的负面消息,企业其实只要虚心接受批评,积极整改,不断完善,危机也是一种转机。换个角度来看,此事给谷歌中国的流量增长作了不少贡献,这或许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
不过,从此次事件中媒体对谷歌中国的严厉批评来看,技术先进、产品领先的谷歌中国的本土化任重而道远。无论是在别的国家还是中国,遵循当地的法律法规与政策,符合所在国的国情,这对任何一个国际企业负责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课题。
百度竞价排名事件
2008年11月15日、16日,央视《新闻30分》连续两天报道百度的竞价排名黑幕。百度竞价排名被指过多地人工干涉搜索结果,引发虚假信息,涉及恶意屏蔽,被指为“勒索营销”,并引发了公众对其信息公平性与商业道德的质疑。11月17日,百度发布声明,对由于竞价排名导致虚假医药信息的问题公开道歉。
范卫锋(证券时报舆情监测室分析师):
百度的“搜索引擎+竞价排名”商业模式,注定了它迟早会成为舆论焦点。应该说,在企业的反应方面,百度做得可圈可点。可是,它对于广告客户“听话”的名声,恐怕将面临着公众的长期质疑。可以说,百度的“竞价排名”危机只是暂告一段落而已。
崔保国(清华大学媒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在“竞价门”事件后,百度极力开始推广新一代系统“凤巢”作为替代。但该系统也只是更为精确营销的竞价排名。“竞价门”所揭示的互联网企业伦理的问题并不可能通过所谓“新系统”来解决。单纯企业的自律也并不足以解决搜索引擎企业数据库垄断与市场公平、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予以管理。
责任编辑:cpr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