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商业模式中,双边网络的用户通常可以分为“补贴方”和“赚钱方”。平台提供者要想实现大规模的盈利,就必须尽可能扩大网络效应。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最重要的就是吸引大量补贴方用户,所以平台提供者针对补贴方制定的价格会比较低,而向赚钱方征收较高的费用,所以其一般盈利模式是,为双边的一方提供补贴,而在另一方身上赚钱。
为了支撑这种盈利模式,一方面秀满不断扩充合作伙伴队伍,以夯实平台渠道的力量,另一方面通过增加个人用户的使用来扩大每一合作平台的边界。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秀满谈妥了包括QQ、阿里旺旺、SKYPE等在内的数家国内大型IM平台的独家合作协议,在其他玩家进入之前,迅速拿下了国内所有重量级IM平台的渠道。
为了增加个人用户对秀满产品的使用率,秀满将以往需要支付费用才能使用的动漫表情开放部分免费使用,并将免费比例提升到70%;同时,秀满加大了产品内容研发的投入,如今,秀满已经与200多家不同规模的工作室达成合作协议,覆盖了国内IM平台上85%的动漫形象版权。
通过这些举措,秀满转型后的商业模式逐渐清晰:通过对客户体验的提升来增加自身的影响力,再将这种影响力转换为广告平台。与此相对应的收费模式也从向使用者收费转换成对大部分使用者免费而向广告主收费。
外向型企业转战内需的智慧
转战内需,对绝大多数外向型企业来说,无异于一场生死蜕变。任何一个问题解决不了,都可能将企业逼向绝境。
1、新疆域——培育全新增长点。制造类外贸企业转向内需后,多数遇到的第一个问题集中在产品线,这是因为短时期内无法调转产品,同时又遇原外贸出口的产品在内需市场“不吃香”。
湖南的一些印染企业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重要思路——以湘维、中特、湖南无纺布等企业为骨干,将产业用纺织品培育为新的增长点,扩大到环保过滤、建筑、新能源等多个领域,重点发展多功能复合材料、耐高温过滤材料、高功能篷盖材料、高性能增强复合材料等。
2、新战略——生产型转向“全能型”。外贸企业转做内需后,建立在国际市场的渠道优势丧失殆尽,重新建立销售通道成为一大挑战。内需企业过去用多年时间打造出的本土渠道优势,外贸企业要想在短期内同样复制几乎没有可能。
在推进内需进程上,外贸企业有两种选择:第一是通过各地区域代理经销商进入流通,但是其中所有商业环节都将遇到“账期”问题。第二种方式就是自建渠道,但是自建渠道则牵涉到更为复杂的运营机制问题。
3、新捷径——拿着洋品牌闯内需。以贴牌生产为主的企业,要在国内销售,必须得到品牌注册人的许可,如自建品牌,商标及专利申请又需要经过复杂的手续和过程。
目前国内已注册的商标达200多万个,越来越多的品牌加剧市场的竞争和厮杀,要使自己的新品牌脱颖而出越来越不容易。一直在为国际零售巨头代工家纺产品的浙江琳诺纺织品有限公司,今年也成功引进了“艾美达”品牌,开始在国内开设家纺专卖店。
“从外贸转入内需,意味着公司以生产和工厂为中心,转变成以市场和消费为中心。”艾美达家纺副总经理撒兰涛说,今年艾美达打算开出25家门店。买国际品牌到内地发展是企业转型的一条捷径,外贸企业完全可以拿着洋品牌在“试水”内需的前期,为自己建立一个缓冲带。
4、新挑战——研熟结款“潜门道”。在浙江,商业贸易引发的债务危机,一直令老板们心惊。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谢百三教授认为,外贸企业在内需商贸上一定要建立本土思维:一切以合同为准,不把合同的结款条件谈好,就无法保障快速顺利地回款。
要正确理解账期的概念,以“月结”为例。假设从3月1日开始送货至3月31日止的账款,如果是月结30天,则到5月才可以结到款,因各个卖场财务付款日不同,有可能是该月的某一天发放支票。“月结”本身就意味着隔一个月,再加上月结后面的天数。月结30天就是60天,月结60天就是90天。按谢教授的说法,转向内需的外贸企业,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先熟悉中国本土结款形式的这些“潜门道”。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