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战
“以平板电视为例,目前中国市场虽然70%都是国产品牌,但80%的利润都被境外液晶面板企业赚走了,未来几年的情形同样不容乐观。”在陆刃波秘书长看来,虽然中国的家电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但是也必须看到,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的支撑,家电业的利润日益摊薄。
其实早在1987年3月,彩电国产化的工作方针被确定为“引进、消化、开发、创新”。但长期以来,中国电视机的发展一直是依赖国外家电巨头提供关键零部件。“目前,我国家电企业的产品生产只是占据了整个产业链中的很小一部分,核心技术、销售、渠道等产业链的其他环节都没有掌握在中国家电企业手中。”陆刃波表示。
这样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如意、金星、牡丹、飞跃、凯歌、燕舞等许多曾经名噪一时的国产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销声匿迹。
关于研发,倪润峰有一句名言:“技术超前市场一步只能赚概念,要超前半步才能赚效益。”但现在,已经不是半步一步的事情,而是需要前进两步三步的事情了。
继倪润峰之后,长虹在新掌门人赵勇的领导下,再次转型:即实现3C融合,向上游产业链条进军,以解决在关键零部件商长期受制于人的窘境。为此,赵勇豪赌60亿元投资PDP等离子屏,于今年初实现量产。与此同时,南京引进夏普6代线、合肥投建液晶6代线等平板面板上游产业链,中国家电业在CRT电视之后,似乎与国际家电业的步调越来越一致。
“毋庸置疑,中国的家电企业要成长为世界级品牌必须靠自主创新。”陆刃波表示,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大力推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企业才能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才能不断推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才能提升品牌形象、市场形象和客户形象,从而从根本上缓解和释放市场压力。同时,复杂的市场环境已经让自主创新本身成为一种“技术”。中国家电业只有经过自主创新的探索实践,才能最终掌握产业腾飞的制胜武器。
与此同时,由于技术的提升,为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条,黑白家电开始出现合璧趋势。在2008年年初的创维新品发布会上,创维首次推出了其以OEM形式生产的“创维”牌冰箱。至此,创维成为继海信入主科龙、长虹并购美菱、TCL联合东芝之后又一个切入冰箱业的中国本土一线彩电企业。无独有偶,靠微波炉起家的格兰仕在同期也宣布全面进军包括冰箱、洗衣机在内的国内白电市场,“转战”白电市场似乎成了中国家电行业的新趋势。
“在家电行业收益普遍萎缩的大环境下,黑色家电行业整体利润日益下滑,而白色家电行业则依旧保持着相对稳健的增长。因此从表面上看,涉足白电的‘多元化’发展模式似乎是为黑电企业、小家电企业找到了另一条路,更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陆刃波分析,从理论上讲,多元化的发展模式能为中国家电企业在跨国家电巨头资金、技术、管理等多重压力之下提供有力的支持,使得企业在强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下取得突围。
记者手记VIEW
技术跟随者的生存尴尬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国的家电业却是从零开始,然后衍生出现在的此般繁荣与昌盛的。其关键在于,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需求催生出一个全球最大的家电消费市场,而且潜力还在不断地挖掘:从“白云黑土”时代的一个手电筒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转一响”,到现在不停地升级换代。
这无疑是家电企业追逐利润最好的市场,当然也是竞争最为惨烈的市场。从洋品牌进入中国的第一天起,硝烟就没有消散过。依靠国外生产线建设起来的中国家电业,一开始就是吃“洋奶粉”长大的:包括彩电、洗衣机、冰箱压缩机等等。但中国企业强大的消化能力,还是迅速支撑起了这个从无到有的家电产业,并能够与洋品牌抗争,甚至于成为市场的领先者。
在收复失地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中国家电企业前赴后继地倒下,而洋品牌却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他们的手中握有关键的技术,把控上游资源的利润。这意味着,即使他们失去市场份额,但并没有失去利润。同时,对市场的判断也常常让作为技术跟随者的国内企业遭遇尴尬。在CRT电视上,依靠价格战一度打败洋品牌之时,看着洋品牌进军等离子而放缓脚步,疯狂收购其淘汰的CRT电视生产线,结果成为废铁,国内产能严重饱和。
之后,等离子、液晶电视大行其道时,洋品牌要么淘汰老的技术和生产线,要么转战其他领域,国内电视业又成为接纳者——似乎在与国际保持同步的时候我们总慢一拍。现在,国内企业又开始吹响彻底淘汰CRT电视的号角,但却忽略了CRT电视在技术升级得以突破后,或许能焕发出不同的生命力。
“有一种占领叫撤退”,在目前日韩巨头掌控全球市场LCD、LED以及PDP上游及终端市场格局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的情况下,我国彩电上下游厂商更应该恶补“田忌赛马”的商战知识,在引导消费、减少固定资产过早淘汰损失方面寻求一条突破路线。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