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电筒嘛!”赵本山小品中,黑土的“家用电器”引来哄堂大笑。
在黑土和白云“相约58”的年代,中国的绝大多数家庭所拥有的家电比黑土家多不了多少。
现在,中国却是世界上最大的家电消费国。这个吸引着无数国外家电巨头纷纷前来征战的市场,在几十年的发展中,被国产品牌渐次收回失地。电视行业,把这场家电业的中国式突围演绎的淋漓尽致。也正是在这场突围之中,中国家电产业从价格战到技术战,再到渠道之争,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她第一次实现了中国人在电视机里播报节目:第一个是女声二重唱,最后一个是动画片《小猫钓鱼》……
“华夏第一屏”
2009年的热播剧《潜伏》中,余则成用来收听上级领导指示的是一台电子管收音机。这种电子管收音机,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多来自德产、美产或者日产,对于当时的一般百姓来说,是一种绝对的奢侈品。
直到1953年,第一台全国产化收音机研制成功,才改变了中国电子工业的空白。之后,1955年,天津医疗器械厂试制出第一台使用封闭式压缩机的冰箱。1956年,沈阳、天津、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开始生产冰箱,供医院及科研单位使用,并试产了集团用洗衣机。但那个时期,“家电”的概念还远未产生。
直到1958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诞生。“虽然电视机的普及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电视的传播模式,真正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中国家电业协会秘书长陆刃波说。
这台参照苏联1956年最新式普及型电视机设计,被誉为“华夏第一屏”的北京牌820型35cm电子管黑白电视机,如今摆在天津通信广播公司的产品陈列室里。在1958年3月17日,她第一次实现了中国人在电视机里播报节目:第一个是女声二重唱,最后一个是动画片《小猫钓鱼》……
随后,上海广播器材厂也相继研制出电视机,但由于当时上海市未形成电视工业配套体系,每台电视机成本高达1500元以上,虽然国家采取补贴扶持政策,把零售价定为800元,但一般家庭仍然买不起,因而上海的电视机生产一直未形成批量规模。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同样在天津712厂诞生,拉开了中国彩电生产的大幕,但生产规模、产量、性能、质量等方面与同期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日本相比差距明显。
随着电视机普及的加快,地处西南一隅四川绵阳的长虹机械厂,开始走转型之路:在1972年,长虹彩电项目上马,迈出军转民的第一步。那时,28岁的倪润峰入职长虹厂已经有5年,谁也没有想到,他会带领着长虹成为“中国的彩电大王”。
“技术的进步推动着产能的提升,由此逐渐瓦解着中国计划经济模式对价格的控制,家电业的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
价格战
日前,中国四大彩管巨头之一的赛格三星发布公告称,将考虑停止传统的彩管CRT(CrystalRayTube,阴极射线管)电视机的生产。而家电连锁巨头 苏宁电器广州地区32家门店率先将CRT电视“清理出场”,并将依次向北京、上海以及包括其总部所在地的南京等大城市推进,高调吹响了分销渠道CRT退市的号角,进一步将CRT退市论推向了“大势所趋,顺之者昌”的新阶段。
CRT电视是否真的被市场淘汰当是后话,但一直以来,中国家电业正是以CRT电视为主导产品,在中洋品牌之间进行着一场持久的拉锯战。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