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0月,国内第一个彩管厂——咸阳彩虹厂成立。这期间中国彩电业迅速升温,很快形成规模,全国引进大大小小彩电生产线100多条,并涌现出熊猫、金星、牡丹、飞跃等一大批国产品牌。同时外资品牌也开始大批量引入中国。到了1985年,我国电视机年产量达到1663万台,仅次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的电视机生产大国。但是由于国产电视在技术、功能以及质量等方面的原因,难以满足国内消费市场的需求,日系彩电企业凭借其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在中国电视市场大幅攻城略地,并在此时期确定了优势地位。
终于,在1989年,蛰居已久的倪润峰开始出招了:降价。这是电视机行业在中国的第一场价格战,降价幅度为600元。“通过这次价格战,我们使中国的彩电价格归于合理,实现了中国电视业由黑白向彩电的升级。”见证了这次降价战争的长虹新闻发言人刘海中回忆说。据悉,长虹从此次降价中的收益是市场占有率迅速扩大到了8%,在以熊猫、黄河等为代表的十几个国产品牌的夹缝中找到了一条生存之路。
这一时期,中国的洗衣机、冰箱、空调等家电也得以快速发展。“技术的进步推动着产能的提升,由此逐渐瓦解着中国计划经济模式对价格的控制,家电业的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刘海中总结说。
但倪润峰并没有罢手。在1996年,当时彩电关税由35%下降到23%,蜂拥而入的洋货充斥国内市场。长虹再次出手不凡,降价幅度为“惊人”的700元~800元,使长虹的市场占有率猛增到35%,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彩电第一品牌。但中国的家电业的价格战也由此蔓延开来,一发不可收拾。
国产品牌在中国依靠价格战占据了有利的位置,洋品牌被迫退出了低端市场,并开始转向技术升级产品,主攻高端市场。1999年前后,索尼、LG、三星、夏普等品牌在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等高端市场方面,长时间的处于主导地位。为此,从2002年开始,国内的长虹、TCL、海尔等企业陆续掀起平板电视普及风潮,这使得外资品牌电视再次被迫参加价格战,战火从城市蔓延到乡村。
“最难能可贵的是,在家电业的市场化进程中,成长起来了一批诸如张瑞敏、李东生、梁庆德等一批杰出的企业家,他们推动着中国家电业的发展,也历练出了他们的企业家品质。”陆刃波评价说。
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供销社、到现在的家电零售连锁业,使流通环节缩短、配送效率提高、供需关系合理,这是值得肯定的革命性变化。
渠道战
在长虹看来,其优势就是多年以来在二三线城市形成的渠道优势,这使得长虹的CRT电视能够在价格战的利剑下,屡战屡胜。同时能够在2007年以来商务部开展的家电下乡活动中,拔得头筹。
“长虹在1996年大降价之后市场占有率的迅速扩大,与当时和郑百文(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曾经的家电销售巨头)的合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位家电营销专家分析说。当时的郑百文摆脱计划经济的供销社模式,以直营店方式迅速拓展开来。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样的合作最终以两败俱伤为结局。
直到国美、苏宁在郑百文之后渐成气候,一场渠道战引发的家电流通革命才真正拉开大幕。“以国美、苏宁为代表的渠道终端太强大了,他们可以‘绑架’那些家电业的强势品牌,”上述专家分析说,终端为王,他们通过挤压上游供货商的利润,以取得自己的获利空间。
中国家电连锁业的快速发展是从2003年才开始,目前全国性的连锁企业以国美、苏宁、五星、永乐等为代表。根据苏宁电器发布的2009年上半年报显示,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3.34亿元,同比增长5.46%,净利润12.62亿元,同比增长14.65%。截至期末,公司已在全国187个地级以上城市拥有连锁店847家;国美电器受黄光裕案件的影响,在上半年收入为204.63亿元,同比下降17.73%,净利润为5.8亿元,同比下降49.57%。上半年公司关闭110家低效益门店,同时新开门店30家,门店总数仍有800余家。
但这样的模式正经受着供货商的挑战——因为,它们几乎是无情地破坏了厂家与商家之间多年来在利益格局上业已形成的微妙平衡。就此,陆刃波分析认为,家电连锁企业越是集中,制造企业与全国性家电连锁商谈判话语权就会越弱。
显然,这一流通的变革,一开始就伴随着“伟大的博弈”。“但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供销社、到现在的家电零售连锁业,使流通环节缩短、配送效率提高、供需关系合理,这是值得肯定的革命性变化。”上述分析人士表示。
早在1987年3月,彩电国产化的工作方针被确定为“引进、消化、开发、创新”。但长期以来,中国电视机的发展一直是依赖国外家电巨头提供关键零部件。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