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超级大国要通过摧毁本币、削弱本币的储备地位来应对通缩风险、减轻债务、推动复苏,显示了超级大国的无奈。遗憾的是这还不足以创造就业、催生繁荣,中长期还会埋下严重通胀的隐患。时代确实变了。目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紧张只有等到美国的通胀抬头并高于政策目标,美国需以美元升值应对通胀时才能缓解。那时美国就会要求人民币及其他贸易伙伴国的货币贬值了。因此,美元走势成了左右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最重要单一变量。外汇市场主导资本市场成了这个新时代的特征之一。这是由美元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利差交易货币所决定的。
在新的全球经济格局中,中国的情况格外抢眼。9月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长已经企稳。一方面投资、消费增长持续,另一方面出口市场稳定,经济总体是健康的。从10月19日晚央行宣布加息25个基点,当晚全球各主要股市均下跌,金价下跌3%,油价下跌4%看,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确实举足轻重。因此,中国要以大国的心态和战略来看待自己在全球经济格局和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影响和责任,也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待自身的经济发展。
短期而言,除了要以大国战略角度考量人民币汇率外,在宏观经济中要重点关注通胀的演变。由于美国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美元贬值,已使大量资金流向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并推升了农产品、石油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尽管国内农业形势稳定,但输入型通胀风险在增加。而国内货币因素对通胀带来的影响也还没有完全消化。从总体上看,未来几个季度通胀有可能继续在3%以上徘徊。我们要从经济可持续增长、全球流动性泛滥的角度来通盘考虑物价稳定的政策措施。温和的通胀有利于刺激需求,促进增长,并推动资金投向风险型资产,对资产市场是有利的。但过高的通胀会损害经济,还会加剧社会不公。高通胀对股票市场也是不利的。
中国目前还不存在高通胀风险,但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在应对通胀方面利率政策、汇率政策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对此,我们要有统筹考虑。
站在新时代的门槛上,我们要认清世界,也要重新认识自我。就资本市场而言,我们要在国际市场关注美元、在国内市场关注通胀,紧握这两个抓手,也就大致把握了金融市场的脉搏,就能在动荡的金融市场上扬帆搏击。
(作者系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副总裁、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缪建民)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