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宽松只能解决经济中的周期性问题而不能解决结构性问题,但目前美国等西方经济中的失业等问题恰恰是结构性的。由于劳动力成本高昂,低端制造业已转移到新兴市场,金融业的复苏及高科技的发展无法吸收低技术工人。显然,量化宽松并非灵丹妙药,就像第一轮量化宽松一样,欧美央行创造的流动性大多数并没有流入实体经济,而流向了金融市场,投到了风险型资产(债市、股市等),这便会造成金融市场的短期繁荣及资本向新兴市场的大规模流动,引发大宗商品及新兴市场资产名义价格的上升并由此产生泡沫。前所未有的货币创造,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资本流动,必然造就前所未有的金融动荡。繁荣与泡沫及泡沫破灭将在更短的时间内出现,危及经济增长及金融稳定。量化宽松政策下货币创造与股市指数正相关及与美汇指数负相关十分明显。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紧张状况只是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前奏。美联储实际上已被市场绑架了。全球金融市场都在翘首以待明天的美联储量化宽松声明。市场已预期美联储每月购买1000亿美元的国债。市场已把近1万亿美元的量化宽松反映在作价中了,因此美元下跌,债市、股市上升。假如宣布的量化宽松规模没市场作价中反映得那么多,就会造成股票、国债、黄金的抛售,美元强烈反弹,并导致整个市场转势。为避免这种状况,美联储已就量化宽松的规模征求交易商意见了。因此,可以大胆推测美联储应不会让市场失望,量化宽松的规模应等于或超过市场预期的规模。
以前市场总要仔细聆听美联储,现在轮到美联储要认真聆听市场了。结果得益的仍将是华尔街,而占美国GDP近70%的广大消费者、占美国就业70%的中小企业及美国的债权人不仅难以得益,相反却要成为牺牲品。过量的货币创造导致美元购买力下降,等于没收退休者、储蓄者、债权人的部分财富。弱美元最终又将推高油价,等于变相对消费者征税。二度量化宽松会否引发美国及全球的高通胀取决于量化宽松的规模及是否存在流动性陷阱。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