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
,我们必须认识到创造这些词汇的人几乎都不是来自社会最底层的人
,当最需要保障的群体因为普遍涨价连基本生活都无法维持时
,当工资涨幅远远够不上物价的攀升时
,当人们总在平均工资线上“被增长”时
,这恐怕就不是那么好玩的事情了。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已构成“十二五”规划的主旋律
,“十二五”规划不仅是国家的规划、各级政府的规划
,也是一个人民的规划
,强调关注民生、富民为主
,其实质体现的是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将实现既要“国强”又要“民富”的战略性转变。民生问题被提至史无前例的高度
,与民众息息相关的物价问题更是在民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政府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抑制通货膨胀,维护物价稳定。但是,调与不调从来存在争议,尤其在政府出台各种措施控制物价上涨的时候,更常常会碰到同一个困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不是该干预物价,应该如何干预?如今任何一种东西的涨价,都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供需变化使然,货币因素、全球一体化、极端天气,无论哪一环都具备对物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威力。这是市场因素,然而一些情况下,游资频繁出没、热钱涌入炒作、个别行业协会和企业的不正当价格行为、少数企业和经营者串通涨价等恶意因素却是哄抬物价最直接的推手,政府没有任何理由放任不管。从另一方面讲,完善的社会保障是安定民生的重要保证,也是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重要内容。五中全会强调“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这样,即便物价不能在短时间内平抑,也能保障民众不至于因物价快速上涨而伤筋动骨,生活捉襟见肘,为自己工资与CPI之间的关系而忧心忡忡。
尽管政府调控物价调与不调、几时调、如何调的争论一直存在,但是有些时候,我们除了期盼政府宏观调控之外似乎没有别的法子,难道寄希望流动性过剩的热钱能网开一面,放这些炒作对象一马?说到底,农产品价格上涨,受益的不是农民,受伤的是老百姓,得益的却是投机者。不论民众是不是“海豚”族,只要结果不是“调控房价,房价涨了;调控药价,药价涨了”,政府该出手时必须出手。南方日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