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9日(星期三)上午10时,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介绍中国承办天津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会议的情况,并答记者问。
北京电视台记者:
第一个问题,目前中国的碳交易市场,中国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如何?这些项目对应对气候变化发挥了哪些作用?第二个问题,对一些地方盲目采取限电、限产,甚至是通过停限民用电来达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问题,在“十二五”会不会增加一些惩罚性措施?
解振华:
关于清洁发展机制,这是《京都议定书》中提出的利用市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取得双赢一个很好的机制。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已经批准了2600多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在联合国注册的也有900多个,每年产生的减排量近2.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累计获得签发的减排量近2.2亿吨,为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做出了实际的贡献。
在碳交易方面,大家也比较关心中国能够走多远。要进行碳排放权交易,国家必须有碳排放的总量控制,根据总量对各个企业、各个地方分配减排量。因为有了总量控制才能有成本,有了成本才能有价格,有了价格才能通过最低的成本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才能进行市场交易。中国现在还没有确定减排总量,因此还不具备进行交易的基础。也就是说,中国现在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的条件还不成熟。但是我们已经在北京、天津、上海建立了三个产权交易所,开展自愿减排的碳交易试点。随着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加快,中国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会越来越严格,减排目标可能也会越来越定量化。在这个基础之上,我相信中国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利用市场的办法来实现减排的做法都会实现,但是要有一定的时间过程。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