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普通绒”的主角地位已被“精品绒”所取代;只走低端市场的“羊绒纱线”,如今,已成为世界顶级羊绒服饰品牌的供应商;羊绒制品更是实现了由“无名”向“知名”的跨越……清河经济开发区大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文章,将羊绒产业由始初的“铁链条”变成了如今的“金链条”。
工业经济观念引发的装备“革命”夯实了嬗变的基础
清河羊绒产业的提升,得益于工业经济大观念的树立。
清河经济开发区始建于新世纪初,伴随着一期近8平方公里的开发区的规划建设,不长时间吸引来160家企业入驻,并且形成了从羊绒分梳到羊绒纺纱、再到制成品的完善的产业链条。虽然,“链条”形成了,但其产品却进入不到高端市场。究其原因,就是装备水平差。多年来积成的“商业思维”,使一些企业跳不出“买卖经济”的小圈子,他们赚了钱只顾装入腰包,而不是用赚的钱装备企业,以求更大的发展。
为了使企业由“商业思维”向“工业思维”转变,清河县委、县政府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启发和引导,并与靠“工业思维”崛起的先进县市进行对标,让大家看到两种思维的差别,从而树立起了“工业经济”的大观念。河北宏业羊绒制品公司倾多年积累并吸引外资,先后投资5.6亿元,淘汰了原有的旧设备,从国外引进了世界一流的梳绒设备和精纺、半精纺以及粗纺生产线,装备的升级换代,夯实了产品提质的基础。生产的精品羊绒及高达200支的羊绒纱线随即走向了高端市场,成了法国“路易维登”、意大利“哥伦布”等世界知名品牌的供应商。
不仅一个宏业公司,随着“大观念”的树立各企业纷纷进行设备革命。目前,全县已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粗纺生产线67条,精纺、半精纺5万锭,电脑横机600多台。年加工各类无毛绒2万多吨,其中山羊绒5000多吨,占到国内总量的60%,世界总量的40%,并形成了羊绒纺纱6300多吨,织羊绒布500万米,各类羊绒制品3600万件的能力,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羊绒之都”、“中国羊绒纺织名城”的称号。“装备革命”奠定了清河羊绒产业跳跃发展的平台。
人才聚集引发的科技创新大潮,是羊绒产业链条嬗变的关键
清河经济开发区各羊绒加工企业生产的精品羊绒与市场上的普通羊绒相比,每吨售价要高出3至5万元,精品羊绒纱与市场的普通纱线差价近一倍,一些企业与外企贴牌生产的羊绒衫在西欧市场更是卖出了500欧元一件的高价,比一般羊绒衫的销售价高出了近10倍。尽管价格这样高,还是卖得很抢手,这是为何?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使这里的羊绒产业链环环生金。
清河经济开发区各羊绒企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深深认识到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他们不但纷纷与有关纺织院校攀亲结缘,建立起技术协作关系,同时还不惜重金招聘人才,近两年来,引进高、中级纺织人才300多名,靠人才的科研创新,使羊绒产业链条的每一环节,都注入了科研含量。比如羊绒纺纱一环,科研创新不但使“抗起球”的羊绒纱线在清河问世,而且羊绒与其他高级纤维混纺的多种纱线,以及“免后整理”的手编纱线纷纷亮相于市场,花色品种有数百种之多,成为国内纱线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羊绒纱线基地。一些羊绒制品企业利用清河创新的“精纺高支纱”织出了薄如蝉翼的“戒钻羊绒披肩”,利用羊绒/绢丝、羊绒/蚕丝等混纺纱织出了夏秋穿的短袖T恤衫和长袖衫,使人们对羊绒由冬天一季享用变为“四季穿”。通过研发创新,清河羊绒产业的终端产品也跃向了崭新高度。目前,已有“雅宝思蒂”、“依罗迪”、“米雪龙”、“衣尚”等12个品牌被评为河北省著名商标和全国羊绒制品行业内的优质产品。
创新科技,不但为企业带来了喜人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益。
配套建设大市场,架起产品走向世界的桥梁
清河经济开发区羊绒产业链由“铁”变“金”,还与他们配套建设羊绒制品专业市场密不可分。
该县在推进羊绒产业链条“嬗变”中,特别注重了把产品与国内外市场对接,使产品与消费者直接对话。为此,他们吸引域外客商加盟,投资10亿元建起了近千亩的国内唯一的羊绒制品专业市场。市场不但为清河的羊绒制品企业搭建了直销平台,也吸引了国内包括鄂尔多斯、雪莲、恒源祥等品牌入驻。市场借助清河的历史文化和景点,与山东、河南、山西、河北等地的旅行社合作,开辟了10多条“清河一日游”专线,把旅游与购物融为一体。自这些旅游购物专线开通后,每天来这里的旅游大巴有20多辆,逢双休日多达40辆;同时每天还有来自北京、天津、太原、济南等地自驾购物旅游的小车上百辆。市场平均每天有2000多名旅游购物者光顾。在充分利用有形市场的同时,他们还把产品搬到网上营销,大大缩短了与批发商、直接消费者的距离。网上营销的开展,使清河羊绒制品市场的触角伸向了全国和世界……
与清河开发区配套而建的羊绒制品专业市场,成了清河羊绒及制品走向国内外市场的桥头堡。这里的羊绒,羊绒纱线和羊绒衫、裤、裙等制成品,通过订单式销售和批发、直销、零售,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及世界各地,整个羊绒产业年创产值达65亿元,成为清河县域经济的强力支撑。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