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自主创新的核电发展之路
——访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总经理贺禹
新华社深圳5月26日电(记者 郑晓奕)从引进法国技术建造大亚湾核电站,到拥有自主品牌、自主建设全球数量最多的核电机组,再到将来出口民族品牌核电技术,中国广东核电集团30多年来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核电发展之路。
从国家花巨资送去法国学习核电站操纵技术的“黄金人”,到担任占据中国核电大半壁江山的中广核集团总经理,贺禹的最大愿望是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用自主品牌的核电技术在国内建造更多大亚湾“升级换代”机组,并让中国核电品牌走向世界。
“中广核集团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来抓,推动核电产业化发展。”贺禹还认为,发展风电、水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也是中广核集团转方式促发展、建设国际一流清洁能源集团的题中应有之义。
创新管理促“量变”
在深圳东面一小时车程外有一片宁静的海湾叫大亚湾。上世纪90年代,这里建造起中国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2003年,它的旁边又矗立起岭澳核电站一期。这4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自投产至今保持安全稳定运行,每天将9500多万千瓦时环保经济的核电输送到粤港地区。
以大亚湾为起点,中广核集团开始走向全国。2005年以来,我国核电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先后核准建设30台机组。这其中,中广核集团承建岭澳核电站二期、辽宁红沿河核电站一期、福建宁德核电站一期、广东阳江核电站、台山核电站一期等18台机组。
核电建设高峰期的到来,使既有的核电管理模式面临考验。如何实现跨地区、多基地、多项目的同时建设?贺禹的答案是“管理创新”。
“为实现核电规模化发展,我们进行了核电建设管理模式的调整,实现了从过去的单基地、单项目、单技术路线到多基地、多项目、多技术路线并进的转变。”
2002年以来,中广核集团先后成立了国内第一家专业化的核电运营管理公司和工程建设管理公司,以及专业化核电工程设计公司,搭起了迎接核电规模化发展的专业化体系。
贺禹介绍,在中广核集团负责建设的各个核电项目,借助“两级矩阵式项目管理模式”,解决了资源能力与快速发展的矛盾,实现了多个核电项目之间的信息共享、经验反馈、资源共用,确保了资源在各项目间的有序流动,彻底打破了以往“一个项目一个工程部、一个项目一个运营队伍”的核电管理模式。
眼下,在大亚湾和岭澳一期的机组旁边,国家“十一五”期间唯一开工建设的岭澳核电站二期已进入最后调试阶段,将于今年10月投产。贺禹透露,“今后五年内,中广核集团每年都将有一到两台机组建成投运。”
据不完全统计,中广核集团目前已核准建设的核电机组全部投入商业运行后,年总发电量将达1850多亿千瓦时。每年相当于减少电煤消耗约658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约1.83亿吨,产生的环保效益相当于种植121万公顷森林。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