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珠三角加工贸易区的富士康可谓是“中国制造”的代言人,全球500强排名100左右,有人甚至称其为“中国代加工的航空母舰”,其主要承接来自苹果、戴尔、惠普、诺基亚等国际订单。资本与利润如影随形。几十年前,我们为了吸引外资、发展经济,希望以低廉的劳动力作为代价来发展G D P。果不其然,全球资本开始向富士康之类中国代加工企业转移。
那么“代加工”的富士康赚的是什么?赚的是它们的客户按照较高的人力成本计算的价格支付差额,也就是所谓人力成本的差值。
全球的资本家们也不是傻子,他们早已将自己产业供应链上的账目算得清清楚楚,在交由代加工企业做加工时,也已经把生产线上用多少工人、检修工需要多少,都明确标示在合同里了。
连富士康曾经的雇员都透露说,富士康在与其国际客户的订单关系中,是很难从供应链上创造利润空间的,精明的客户早就把用工量也计算得清清楚楚,所以简单来看,富士康赚的就是人力成本的差值。
有人分析指出,国际客户是不会支付富士康厂房、机器的购买、维修等费用的,所以,这些成本还需要在富士康赚取的人力成本中进行摊销。由于厂房、机器的费用很难打折,所以富士康要想创造更多利润,就只能加强对人力成本的调控,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力成本。在中国大陆,富士康很轻松地就能找到吃苦耐劳,期望脱贫致富的廉价劳动力。
过去的几十年间,像富士康这样的“代加工”企业在人力成本这块肥肉上收获颇丰。但是,时代的变迁让“廉价劳动力”的概念渐行渐远,靠低成本的劳动力赚差价的做法在当前这种国内经济环境下已逐渐显示出了不可持续性。
现今新生代打工一族已多为上世纪80后、90后青年,据不完全统计,他们大约占全国1.5亿进城务工人员的60%,人数接近一亿。在充斥的各种欲望的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他们的生存现状、精神困境早已不同往日,人力成本自然也是今非昔比了。
此外,富士康的事件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依靠廉价劳动力、低利润的代工生存发展的富士康模式开始遭遇瓶颈了。近年来,人民升值、新劳动法等各种因素也正在让中国失去代工的机会,很多代工企业转向印度和越南。中国已经开始考虑经济转型,但横在面前的技术专利等难题仍是难以逾越的门槛。这种矛盾是很难调和的,一方面,需要靠代工解决剩余劳动力,又不想遭遇剥削和加班,另一方面又想提高工资待遇,仿佛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也有专家认为,每年1000多万的新增就业人口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需要劳动密集型企业来消化,在中国目前的现实情况下,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不得不存在。这些都是国内不少企业共同面临的尴尬,既需要代工又需要转型。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