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道是干什么用的?”对这样的问题,恐怕绝大多数人的答案都是相同的,然而,江西弋阳城管大队却为我们展现了什么是真正的创造力。据报道,他们在人行道上划出摊位,公开竞拍,拍得者发证算合法经营(《人民日报》5月12日报道)。原来,人行道成了摇钱树。
乍看这条新闻,颇觉气愤。人行道是公共资源,城管大队凭什么据为己有?况且,摊商合法经营需得到工商、税务等部门许可,城管大队怎能发证授权?滥用职权到了如此地步,令人发指。
但转念一想,却发现弋阳城管大队的所作所为,颇有典型性,它反映了我们在经济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公地困境”问题。
比如一个大杂院,没有厕所,居民住在其中很不方便,便决定合资在院内建厕所。刚开始,大家都同意,可执行时,问题出来了,这个厕所究竟该放哪儿呢?不论靠谁家近,谁都会抱怨:大家花的是一样的钱,凭什么我家天天闻味?争执的结果是,厕所不修了。
“公地困境”体现了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冲突,当人们都想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时,则公共利益往往受伤害。就像楼道里的灯,总比家里坏得快,而公共场所的卫生,也永远没有家里保持得好。
“公地困境”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人类才要通过制度安排,来保障公共利益,比如更明确的产权,更清晰的授权,更合理的约束,更透明的监督等。
然而,在弋阳城管案中,我们发现,人行道作为“公地”,究竟属谁,其产权关系并未明确,只是笼统地属于“大家”。而城管对它进行管理时,却并没得到这个“大家”的授权,于是,城管究竟该如何管?怎么管?管理的边界在哪儿?都成了模糊地带。
正是这个模糊,给弋阳城管滥用职权的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于是,管理者俨然成了人行道的业主,公开拍卖使用权,牟取商业利益,上演了一出鹊巢鸠占的闹剧。
授权不明晰,加上监督缺位,约束自然无从谈起,如果不是《人民日报》的舆论监督,不知道弋阳城管们的发财梦,还会维持多久。
值得深思的是,公共机构的设立,本是为了保护公共利益,以彻底解决“公地困境”,可为什么在弋阳县,起到的却是相反的效果呢?当公共机构自身成了“公地困境”的制造者,我们就不能不对制度安排等进行更深入的问责。
弋阳城管是个极端的案例,因为它显示了不受制约的权力,最终将猖狂到何等地步,荒唐到何等地步。然而,那些表面上看来没这么极端的案例呢?那些还没有引起我们注意的“公地困境”呢?从来如此:根本的问题不解决,仅处理一个个案,意义有限。(来源:北京晨报 蔡辉)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