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虽然河北最大的蒜产区——— 邯郸永年的蒜还没抽出蒜薹,大蒜还猫在泥土里,河南杞县的最早一批新蒜已经红火上市了。记者发现,市场上的蒜价一下子直降一半以上。
这对于农民、中间商和买家,包括传说中若隐若现的游资炒家,都是一个新的局面。疯狂了半年的蒜价会有什么样的走势?现在到了一个“掉头”路口。
本报记者付薇 实习生张晓丽
■新蒜上市,蒜价直降一半
5月12日,在石家庄金马小区旁边的集市上,一块“大蒜2.5元”的牌子竖在两堆新蒜中间。一堆个头小,一堆个头大。
仔细一问才知道,2.5元一斤的是那堆个头小的,个头大的3元一斤。不过这也比老蒜便宜多了。这个市场上,老蒜叫价每斤7元。
“新蒜不如老蒜味儿大,买几头回去拌凉菜,瞎吃吃得了。”一位50多岁的大姐在摊上挑了六七头,花了2元钱。
可以看到,新蒜明显比老蒜受欢迎,市场上卖老蒜的只有两三家,而新蒜很常见。究其原因,价格是最重要的因素。
从去年底开始,国内市场上的蒜价直线攀升,有报道称“河南大蒜身价暴涨100倍”,而河北市场上的大蒜也从去年同期一斤不到一元钱的价格涨到了最近的一斤六七元,令市民大叹“蒜比肉贵”。
不过,近日河南杞县的新蒜上市,业内人士说,石家庄市场上的这批新蒜有一大部分是来自杞县的早产蒜。这批新蒜明显压低了蒜价。“现在新蒜刚上,(以后)还得降。”另一位买蒜大姐的话代表了卖蒜人的普遍预期。
■蒜价仍高 主因是天寒减产
然而,3元钱的大蒜就算便宜了吗?
据了解,5月4日,新发地市场的新蒜平均报价在每斤3元左右。这一价格约为去年新蒜刚上市时的3倍以上,是去年5月同期价格的5倍以上。
永年县杨张寨村的大蒜经纪人庾立志认为,即使新蒜上市,今年的蒜价也不会降到太低,仍然会比往年高。他的观点是,蒜价高的主要原因是天气不正常,大蒜普遍减产。
邯郸永年是河北大蒜的主产区,号称拥有蒜地15万亩,年产10万吨。杨张寨村正是当地产蒜最多的一个村子,除了很多散地之外,还拥有一片连绵四五千亩的蒜地。
往年的5月11日,各地的经纪人正风尘仆仆地赶到这个位于永年县东面的小村,把一捆捆的蒜薹装上车。而今年的5月11日,当记者来到这个村子的时候,这里跟平常的日子一样安静,占地不小的大蒜交易市场也空无人影。
庾立志说,今年蒜长得不好,抽蒜薹得推迟一周,所以大蒜的上市也得顺延。“今年天气太特殊。去年雪下得早,冬天又长,蒜被冻死好多,没冻死的也长不起来。”站在村里那片大田的边上,庾立志比划着说:“往年这个时候,蒜苗长到大腿,现在才到小腿,长不好。”
至于外界所说的蒜贱伤农情况,庾立志表示,永年有种蒜的传统,即使行情不好,种植面积也不会减少很多,产量低主要是因为天气。庾立志估计,今年村子里的大蒜产量大约减产30%。
记者联系到山东方面的大蒜经纪人,他们估计,反常的天气和蒜贱伤农两个因素让山东减产25%。
■河北市场未现“圈地”
有媒体称,在产量降低、大蒜市场预期比较好的情况下,河南杞县出现了“圈地现象”——— 蒜还在田里,就有中间商以4000元一亩的价格把蒜预定下来,合一市斤两元左右。河北有没有出现这种“圈地”现象呢?
5月11日下午,杨张寨村的大田里,45岁的张社印正在属于自家的那块蒜地里忙活。他说,离出蒜还有20天,还没有中间商联系过他,也没有人预订地里的蒜,也没听说村里有这种情况。
当记者问他,希望以多高的价钱把蒜卖出去的时候,“(每斤)1块钱?”想了想,张社印一边笑,一边不确定地说。
庾立志则认为,张社印是没敢多说,今年收蒜的价格肯定不低,乐观估计每市斤会超过2元。“我感觉,有生以来,今年是蒜价最好的一年。”庾立志甚至这样说。
这几年大蒜市场的起伏让蒜农受够了伤——— 2008年是蒜价最低的时候,当时杨张寨村的收购价是每市斤0.2元(平常年份大约是0.7—0.8元。)。如果今年能达到每斤2元,那么蒜农无疑会很大地弥补损失。“如果那样,一亩能卖2000块。”张社印觉得会很满足。
■16.5亿可控制中国蒜价?
不过,在普遍较高的市场预期之下,中间商为难了。
“今年是个最特殊的年份,”山东的中间商老翟连说今年的大蒜生意“不好做”。“不好做”的原因,是看不懂今年的市场形势。
老翟做的就是倒蒜的生意,手里有3个冷库。山东的金乡与河南的杞县、中牟都是中国大蒜的主产区,而老翟所在的巨野距金乡仅百里之遥。
老翟手里不缺资金,因为去年飞涨的蒜价之下,他挣得多。虽然不肯说挣了多少,但他承认在百万以上。然而,今年眼看金乡的新蒜要下来了,收蒜时要投入多少,他却一点儿也拿不准。“我估计(从山东本地)收蒜的价格得(每市斤)两块三四,最高能涨到三块五、四块。”老翟说。但是秋天出手的时候能卖到多少,他心里没谱。
让老翟看不懂的市场形势里,也掺杂着游资的影子。有人质疑,即使算上减产的因素,从去年年底起,单纯的供求关系是否足以引发大蒜价格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暴涨。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曾分析,连续数月的西南大旱,的确为我国的食糖、辣椒、茶叶等农产品被炒作创造了“天然”的条件。“去年我国大蒜的总产量550万吨,如果按每公斤3元的价格收购,根据资金杠杆效应,炒家们只需十分之一的资金——— 16.5亿元就可以掌控中国的大蒜价格。”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说。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