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继3月PMI之后,海关总署公布了第二个首个季月的核心经济数据,然而,正是这一数据挑动了市场敏感的神经——— 我国在3月份出现六年来首次贸易逆差,即进口额超过了出口额,当月逆差72.4亿美元,整个一季度仍实现贸易顺差为144.9亿美元,但大幅下降减少76.7%,也是近年来罕见,更有业内预测,季度贸易逆差也会在年内出现。
在国人依然沉浸在先前巨额贸易顺差的美梦中,并继续奢谈“何以解忧,唯有平衡”(减少顺差,避免美元资产贬值)之时,在美国仍借贸易不平衡来对人民币汇率施压的背景下, 我国的实际外贸状况已悄然发生改变:贸易逆差已悄然露头!
究竟是什么终止了持续6年的月度贸易顺差?这样的终止是昙花一现还是常态?这样的一个数据又在释放何种信号?
[数据]70个月贸易顺差在3月份被终止
记者查阅历史数据发现,之前最后一次的月度贸易逆差出现在2004年4月,当时的逆差伴随着国内的投资过度,彼时“热”症正侵染中国经济。
记者翻阅到当时新华社对此的描述:“2004年1-4月,由于我国部分行业投资过度,一些行业对进口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突然激增,外贸进口增幅高于出口增幅8.9%。2004年1-4月,我国进口初级产品346亿美元,增长61.8%;钢材进口1347万吨,增长12.6%;贸易逆差从3月底的84.3亿美元增至4月末的107.6亿美元,连续4个月出现贸易逆差。”
而此后,国内外贸便进入了长达70个月的贸易顺差期,其间贸易顺差额波动较大,最低时降至100亿以下,而最高时如2008年11月,我国实现贸易顺差为400.9亿美元,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外贸一度受到重创,月度贸易顺差从去年10月以来持续回落,直至上个月终于录得逆差数据。
[定性]3月份逆差未达贸易失衡“警戒线”
在详解3月贸易逆差时,海关总署统计司统计分析处处长黄国华说:3月份的贸易逆差是在出口也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出现的,并不是出口衰退性的。3月份逆差规模较小,逆差规模与进出口总值比仅3.1%,远低于10%的贸易失衡的“警戒线”。
[释疑]汽车石油消费猛 进口商品价涨量增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表示,3月份的月度贸易逆差相当程度上源于以下一系列暂时因素:
春节效应导致出口减少。按规律,春节长假过后一个月,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处于低潮。再加上近期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双上涨,导致企业出口萎缩;出口少了,进口却在猛增——— 寒冷天气、投资过热、消费升级等导致汽车、石油能源等进口增多。汽车等大宗消费品进口快速增长,一季度进口汽车68.3亿美元,增长159.1%;其中3月份进口32.2亿美元,增长240.8%。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出口少了,进口多了,贸易逆差自然就会再现。
[预测]贸易逆差昙花一现还是会成常态?
采访中,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3月份的贸易逆差并不代表未来我国一定会继续逆差下去,但是大趋势是我国的贸易顺差会缩小,这对出口企业会产生影响。
而针对3月份中国出现贸易逆差的情况,德勤中国研究与洞察力中心主任杜志豪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在金融危机期间,出口下降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影响,但在复苏阶段情况则发生了变化,中国正面对快速上升的进口价格,除了全球商品价格本身外,商品的买卖机制对中国来说也是一种风险。比如铁矿石,现在就从长期协议转变成了季度定价。”这些因素可能会致使贸易逆差并非只是昙花一现。
[深度]六年首见逆差或是经济巨变前兆
事实上,贸易顺差与逆差,作为一个相对值,并不是考量贸易景气度的最重要的经济指标,但是6年的贸易顺差一朝被打破还是释放了重大讯号,记者就此专访了有关贸易专家,贸易专家表示,六年首见逆差或是世界经济巨变前兆。
讯号一:能源进口依赖不可持续
专家分析认为,我国贸易出现逆差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内需旺盛,进口增长太快,而这也引发了业内对于投资过热及对于能源进口的过度依赖的担忧。
国家能源局近期公布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去年,中国生产原油1.89亿吨,净进口原油却高达1.99亿吨,原油进口依存度首次超过警戒线50%,达到51.29%。
而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此忧虑更重:如果按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到2015年,中国石油的进口依存度预计将达到65%,到2020年可能达到70%以上。当前,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使用的石油有一多半需要从国外进口,而且其自身的能源需求丝毫没有延缓的趋势。专家认为,中国在没有国际石油定价权的情况下,将半数以上的石油需求放在国际市场是非常不安全的。
讯号二:或将告别“世界工厂”
中国出现六年来首见单月逆差,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恐怕每人的解读都不同,但一个基本事实是,中国现在正在着力进行的就是产业升级。也就是说,中国从此以后不再独占便宜货了,中国将全力促成产业升级,全面调升出口产品的附加价值。2008年中国实施《劳动合同法》是第一步,今年中国缺工,工资连番上涨,这是政府把人民币升值红利转送给工人,让工人所得调高,也让无法负荷高工资的低附加价值产业自动淘汰。
昨天,上海美国商会和管理咨询公司——— 博斯公司联合发布的《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年度调查报告显示:跨国制造企业日益重视中国市场,而中国作为低成本出口基地的地位正在逐渐减弱。
有专家表示,当我们看到中国出现六年来首见的贸易逆差,这预示着中国经济又将进行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变化,而且是足以影响全球的重大变化。中国将逐渐告别“世界工厂”的角色,逐渐朝“世界市场”迈进。当中国所得水准愈来愈高的时候,十三亿人的中国市场将可自给自足,美国对中国的压力也将大大减轻。
讯号三:警示人民币汇率逆转风险
毫无疑问,3月份的月度贸易逆差相当程度上源于一系列暂时因素,但月度贸易逆差提醒我们,由于出口导向型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劳动力、土地等项成本上升不可避免,不仅直接削弱了中国出口的价格竞争力,而且会推动一部分出口产业向外转移,同时,3月份的月度贸易逆差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因为它表明中国经济仍然存在一系列不可忽视的脆弱性。因此,只要以美元为核心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没有彻底更改,我们就一定要警惕资本和汇率逆转的风险。
[备忘]
◎贸易逆差
所谓贸易顺差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一个季度、一个月等)出口贸易总值小于进口贸易总值,即贸易逆差。又称“入超”、“贸易赤字”。
当一个国家出现贸易逆差时,即表示该国外汇储备减少,其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削弱,该国在该时期内的对外贸易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政府应该设法避免出现长期的贸易逆差。
◎贸易顺差
所谓贸易顺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又称“出超”.表示该国当年对外贸易处于有利地位。通常情况下,一国不宜长期大量出现对外贸易顺差,因为此举很容易引起与有关贸易伙伴国的摩擦。
◎主要贸易伙伴排序
今年一季度,欧盟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双边贸易总值1014.7亿美元,增长35.1%。
同期,美国仍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781.1亿美元,增长25.8%。
日本以微弱的优势超过东盟,重新成为我国第三大伙伴。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