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统计指标为什么与民众感受不一致?4月7日,国家统计局召开座谈会,就近期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房价等热点话题详细解答各方疑问。
伴随楼市价格上涨,最能反映物价水平的CPI统计为什么没把房价纳入,这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对此,国家统计局有关人士称,居民不管是花钱买房子还是买粮食,都是消费使用的,以此来考虑,把房价纳入CPI统计,应该说想法没错。
不过,从价格统计工作看,计算中不把房价纳入的理由有三点。其一,通行的国际标准,如联合国统计局向各个成员国推荐的方法,一般把住房列入固定资本形成范畴,即投资产品,不计算在CPI中;其二,居民购房的花费,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而按照房屋使用70年算,购买的房子是逐年逐月使用的,因此在购买和消费的时间上存在严重脱节,而CPI统计是按月调查即期的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化,房价不符合统计要求;其三,不可能编制一个万能的价格指数,可以把所有各类商品价格反映出来。
国家统计局有关人士认为,不希望价格上涨的潜意识影响人们对CPI的看法。通常,居民对于市场上商品或服务价格的下降不敏感,比如手机、彩电等家电产品等,一直在下降,可很少有反映。而对价格上涨格外敏感,近几年反映比较强烈的包括猪肉、鸡蛋、医疗服务、教育费用等。
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司司长魏贵祥表示,目前的CPI统计的确存在难点。对于房价统计,目前的数据是全国平均数,如果单看北京一地房价,差别比较大。再比如教育类消费,在统计中,占样本三分之一的有孩子上学的家庭,对此数据较敏感,反映强烈,可是像“择校费”这种价格,不可能统计在CPI中。医疗消费同样,这几年药品价格一直在下调,可患者看病总费用在增加,医院给你多开药、多做检查,这在CPI统计中也无法反映。同时,对医疗费用反映强烈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口,在统计样本中也只占一部分。
责任编辑:cpr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