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上缴人民币存款准备金将出现“差别对待”。
“差别不仅仅体现在大小银行之间,有的银行还将按照比同业更高的比率缴存准备金,期限是3个月。”1月19日,某商业银行相关人士称,是否实施差别准备金率,则主要与该行1月份的信贷表现挂钩,“3个月内如果信贷投放节奏均衡,(准备金率)回归正常水平”。
1月18日起,央行正式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按照惯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缴款将在本月20日后三个工作日内完成。其中,大型银行将按照16.0%的比率要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而中小银行(不含农信社)则为14.0%。
至于哪些银行在被“差别对待”之列,业内人士均讳莫如深。
一位大型银行人士推测,中小银行被“差别对待”的可能性大些。他的理由是,在1月份前5个工作日的新增贷款中,工、农、中、建、交五大行的占比不到50%;而1月12日,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消息发布后,“觉悟更高的”大行反应很快,投放节奏相对均衡。
当日,工行办公室回应本报记者咨询时称,“没听说这消息”。而建行一位内部人士则表示,该行未被“差别对待”。
中信银行董秘罗焱表示,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各家银行的要求是一致的,该行也会遵循0.5%的比率上调;至于超额准备金方面尚未收到央行的额外规定和指示。
1月19日,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会上提出“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充裕,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防范金融风险”。
存款准备金率“差别对待”
“(1月份)贷款增的实在太多了。”1月19日,某商业银行人士直言。
1月19日,国信证券一项预测显示,一季度月增贷款为1.2万亿元。而业内人士估计,1月份的前20天,新增贷款的规模约为1万亿元,这还不包括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新增规模。按照这一趋势发展,今年1月份的信贷增量可能超过去年同期的1.62万亿元。
未经证实的说法显示,1月4日至8日,一周的新增贷款规模高达6000亿元。根据惯例,商业银行每周需要上报信贷数据。此后,央行于1月12日“意外”宣布,从2010年1月18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为增强支农资金实力,支持春耕备耕,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暂不上调。
显然,在出台上述政策时,央行已清楚知道元旦放假后第一周的信贷投放情况。因此这一政策被视为“警示”信号。据媒体报道,央行内部曾有建议,通过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来调控信贷投放。
1月18日,正式执行新的存款准备金率,大行16%、中小银行14%。本报记者从商业银行渠道获悉,部分银行将按照更高的比率缴存准备金,期限为3个月。前述商业银行人士解释说,比如一家银行为中小银行,本应执行14%的准备金率,但如果贷款增速过快,投放节奏不均衡,则此次实际执行的准备金率可能超过14%。
“这一做法类似于定向票据,是比较严厉的措施之一。3个月为观察期,如果期间信贷投放节奏均衡,准备金率回归正常水平。”上述商业银行人士续称。
1月新增隐情:“出表”信贷回归压力
“我们还在愁着如何投放贷款,怎么整个银行业会新增这么多贷款?”1月19日,一家大行人士苦笑道。
根据本报记者的调查,问题的核心在于2009年少数银行通过信贷资产转让的方式,将原本属于资产负债表内的信贷资产,转出表外,从而未被统计到信贷增量之中。“但今年1月份,这些去年从表内转出的贷款开始陆续到期,需要重新回到转出银行的手中,而且到期量很大。”一家商业银行投行部人士称,实际上这些银行1月份真实的新增贷款并不多。
责任编辑:cprpu